目 拼音:mù; 部首:目; 笔画:5;
mù
-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 同本义
-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 目,人眼,象形。——《说文》
- 满目萧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 瞋目大怒。——晋·干宝《搜神记》
-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 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 目眦(眼眶)
- 目珠(眼球)
- 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
- 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
- 目睛(眼珠)
- 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 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
- 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 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目耗(眼睛昏花)
- 目精(眼珠;眼睛。)
- 目光;眼力
-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 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
- 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 目色(视力)
- 目捷(目光敏捷)
- 目逆(以目光相迎)
- 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
- 目注(目光注视)
- 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 孔眼
-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 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 首领;头目
-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 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 名目,数目;行列
- 不在使者之目。——宋·文天祥《后序》
- 观看,注视
-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 指目牵引。——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 目属(瞩目;注视)
-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 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 目识(看后即记住)
- 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
- 目笑(目视而窃笑)
- 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
- 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
- 目过(过目;细看)
- 目为(看作。)
- 目及(看到)
- 递眼色,使眼
- 酒阑,吕布因目留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 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
- 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
- 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
- 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 看待
-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目” 相关成语
- 伤心惨目 -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 一目数行 -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举首戴目 - 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 一目之罗 - 目:网眼。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比喻只看到一点,而忽视全局。
- 一新耳目 -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 令人瞩目 - 瞩:注视。使人注视。
- 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伤心蒿目 - 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 一目尽天涯 - 一目:一眼望去。一眼能看到天边。
- 两叶掩目 -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 一叶障目 -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 光彩射目 - 光彩:光泽和颜色;射:照射。形容光泽色彩鲜艳耀眼。
- 众目所归 - 众人的目光集中之处。指一致看好。
- 万目睚眦 -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 众目俱瞻 -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许多人都景仰。
- 光华夺目 - 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
- 众目共睹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
- 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 一目十行 -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一目五行 -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 众目具瞻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 倾耳侧目 - 倾耳:侧过耳朵倾听;侧目:斜眼而看。侧着耳朵听,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的样子。
- 举目无亲 -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不堪入目 -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 众目睽睽 -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 一指蔽目 - 蔽:遮挡。一个指头遮住自己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
- 令人注目 -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重视。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众所瞩目 - 瞩目:注视。为大家所注视
- 一新面目 - 一新:完全是新的;面目:面貌。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 以耳为目 - 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只听信别人说的。
- 以耳代目 -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 众目共视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 倾耳戴目 - 戴目:仰视的样子,指望着远处。形容期待、盼望的样子。
- 光彩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 侧目而视 - 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 一目即了 - 目:看。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一人耳目 - 一:统一。统一人们的视听,便于指挥。
- 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 举目千里 -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 上用目,则下饰观 - 在上边的能够明察,下边的伪装行为就会被发现。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万目睽睽 -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 举目皆是 - 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 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三年不目月 - 三年不见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胧。比喻懒于修养,不求进取。
- 一目之士 -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 举世瞩目 -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众目昭彰 - 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目” 相关歇后语
- 双目失明的司令 - 瞎指挥
- 猴子跳加官(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 - 人面善心
- 说书的落目 - 替古人担忧
- 属比目鱼的 - 成双成对
- 宣传车演节目 - 载歌载舞
- 孙悟空跳加官(旧时戏曲开场或演出中,遇到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 - 人面兽心
- 瞎子跳加官(旧时戏曲开场或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 - 盲目乐观
- 背鼎锅跳加官(旧时戏曲开场或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 - 费力不讨好
- 头顶生目,脚下长手 - 眼高手低
详解
汉字“目”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形与起源
1. “目”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眼睛的形状。
二、基本含义与引申义
1. 本义:指眼睛。如“目光”、“目力”等词语中的“目”均指眼睛。
- 相关词语:目光、目力、目不暇接、目不斜视等。
2. 引申义:
- 看,用作动词。例如,“注目”即指注视。
- 孔眼,指外形上类似于人的眼睛形状的孔、眼等。如“网眼”一类的东西,“纲举目张”中的“目”即指网眼。
- 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称。如“书目”、“节目”等。
三、作为汉字部首
“目”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05。用“目”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两类:
1. 一类与视觉器官有关,如:眼、睛、瞳、盲。
2. 一类与视觉有关,如:看、盯、睹、瞥、瞻、瞩。
四、其他相关信息
在五行中,“目”字属水。在康熙字典中,“目”的笔画数为5。此外,“目”字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用于描述眼睛和视觉相关的事物,还常用于表示条目、项目等含义。
综上所述,“目”字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的汉字,其字形和含义都体现了古人对眼睛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一、字形与起源
1. “目”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眼睛的形状。
二、基本含义与引申义
1. 本义:指眼睛。如“目光”、“目力”等词语中的“目”均指眼睛。
- 相关词语:目光、目力、目不暇接、目不斜视等。
2. 引申义:
- 看,用作动词。例如,“注目”即指注视。
- 孔眼,指外形上类似于人的眼睛形状的孔、眼等。如“网眼”一类的东西,“纲举目张”中的“目”即指网眼。
- 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称。如“书目”、“节目”等。
三、作为汉字部首
“目”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05。用“目”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两类:
1. 一类与视觉器官有关,如:眼、睛、瞳、盲。
2. 一类与视觉有关,如:看、盯、睹、瞥、瞻、瞩。
四、其他相关信息
在五行中,“目”字属水。在康熙字典中,“目”的笔画数为5。此外,“目”字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用于描述眼睛和视觉相关的事物,还常用于表示条目、项目等含义。
综上所述,“目”字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的汉字,其字形和含义都体现了古人对眼睛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目的同部首
䁖
目
盲
盯
直
省
相
盹
盼
盾
看
眨
眉
真
眠
眶
睁
眯
眼
着
眷
睐
督
睦
睛
盱
睫
睡
睬
眄
眇
眍
眬
眙
眊
眩
眭
眈
眦
眺
眵
眸
盷
睄
睑
睇
睃
盵
睚
睨
睢
盰
盳
睥
盿
眚
眀
眆
眢
県
睎
盶
眞
盺
眡
盻
眂
眧
眝
眤
盽
眃
眅
眛
眣
眿
眫
眖
眔
眜
眪
眻
眘
眒
眐
眳
眲
眎
眰
眕
眱
眏
眑
眹
眽
眓
眮
眥
睹
眗
瞄
眴
瞅
眾
瞒
睋
瞎
睊
瞭
睍
睅
瞧
瞬
睆
瞳
睏
瞩
睂
睌
瞪
睉
瞻
睈
睿
睽
睖
睘
睾
睒
瞀
睕
瞢
睝
瞌
睙
睗
瞋
瞑
瞟
睓
瞠
睔
瞰
睜
瞥
睞
瞽
睟
睠
瞿
矍
瞍
睤
睧
瞫
睩
瞵
睪
睭
睷
睰
睲
睮
睯
睳
睴
睱
睵
睶
睸
睺
睼
睻
瞁
瞃
瞂
瞇
瞝
瞆
瞱
瞏
瞊
瞉
瞈
瞐
瞓
瞕
瞙
瞣
瞔
瞡
瞛
瞖
瞚
瞗
瞜
瞸
瞘
瞞
瞤
瞶
瞷
瞮
瞨
瞲
瞴
瞦
瞯
瞹
瞾
矂
瞺
矀
矇
矆
瞼
矁
矅
矌
矄
矉
矊
矈
矋
矃
矗
矎
矏
矒
矑
矐
矔
矓
矙
矖
矕
矘
矚
目的同笔画
世
丙
丘
业
且
丕
丛
丗
东
乍
乎
乐
主
丝
亗
乬
乧
丱
丼
付
仗
代
们
仙
仔
仪
他
令
仨
仕
仟
仡
仫
仞
伋
仝
仺
仧
仭
仠
仚
仜
仦
仩
仢
仛
兄
冉
册
兰
冋
冊
冎
刊
凸
凹
出
击
刍
凷
刌
刉
刋
写
冬
冯
冮
冭
凥
冚
凧
処
功
加
务
劢
卉
北
匆
包
半
厉
占
卡
卢
印
卯
匝
匜
匇
卟
卮
匄
卌
匃
匛
匞
卭
厈
厇
去
可
右
叶
号
叮
叭
只
史
叽
叼
叫
叩
叨
叹
另
句
司
古
召
发
台
叵
叻
叱
厼
叴
厺
叐
叺
叏
叧
叾
囚
四
囘
囜
囙
圣
圢
圤
圥
圧
圦
处
壭
奶
奴
夯
央
失
头
外
奵
夳
夗
夰
夲
夘
孕
它
宁
宄
宂
尼
尔
对
尻
尕
屴
屶
屷
屳
尒
屵
尓
巧
左
巪
平
幼
帅
布
市
広
庂
庀
庁
帄
弁
廵
归
弗
弘
弍
必
忉
忇
忊
戊
戋
戉
打
扑
扒
扔
戹
扏
扐
払
扖
旧
斥
旦
曱
未
末
本
术
札
朰
朮
正
歺
汁
汇
永
汉
民
母
汀
氐
氿
汈
氾
氕
氻
氶
汄
汅
氺
氷
氹
汃
灭
犯
犰
犮
玄
玉
玊
玌
玍
瓜
甘
甲
申
由
田
电
用
甩
生
甴
疋
疒
白
皮
癶
目
皿
矢
石
矛
禾
示
礼
穴
立
纠
罒
肊
艽
艻
艼
艾
节
艿
芀
芁
衤
讨
让
训
议
讯
记
讦
讧
讪
讫
讱
讬
轧
辽
边
辸
込
辻
辺
邗
邛
邝
邙
邘
邜
邔
邖
邚
钅
闪
阡
阣
阢
阤
阠
饥
饤
驭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