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包含:牛” 词语大全

  • 丘牛 qiū niú
    大牛。
  • 乳牛 rǔ niú
    即奶牛。
  • 五牛 wǔ niú
    皇帝乘舆的代称。
  • 享牛 xiǎng niú
    供祭祀的牛。
  • 仆牛 pū/pú niú
    即服牛。驯养之牛。
  • 仇牛 chóu/qiú niú
    古代少数民族名。
  • 从牛 cóng/zòng niú
    阉过的牛。
  • 休牛 xiū/xù niú
    归还军用的牛。谓停止战事。
  • 伯牛 bó niú
    1.孔子弟子冉耕的字。《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朱熹集注:"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 2.古地名。
  • 侩牛 kuài niú
    谓从中撮合牛的买卖。东汉王君公隐居,靠侩牛为生,后因用以泛指隐居生活。
  • 全牛 quán niú
    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用以喻技艺熟炼,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公牛 gōng niú
    1.即官牛。 2.复姓。古有公牛哀。见《淮南子.俶真训》。
  • 养牛 yǎng niú
    1.饲养牛。 2.御厩所养的牛。
  • 函牛 hán niú
    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
  • 刑牛 xíng niú
    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
  • 千牛 qiān niú
    禁卫官千牛备身﹑千牛卫的省称。掌执千牛刀,为君王护卫。
  • 吞牛 tūn niú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
  • 吴牛 wú niú
    吴地的水牛。
  • 吹牛 chuī niú
    夸口,说大话。
  • 喘牛 chuǎn niú
    见"喘月吴牛"。
  • 囚牛 qiú niú
    传说中的怪兽。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 土牛 tǔ niú
    1.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2.堆在堤坝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远看形似牛,故称。
  • 坤牛 kūn niú
    《周易》取物象义,以牛的柔顺和负重载物作为坤卦之象,称为"坤牛"。《易.说卦》:"干为马,坤为牛。"孔颖达疏:"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后道教亦因以指至阴之精。
  • 夔牛 kuí niú
    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
  • 天牛 tiān niú
    鞘翅目昆虫的一科。常见的有两种:一种身体较小﹐黑色而有光泽﹐翅上有白色星点﹐叫星天牛;另一种身体较大﹐黑褐色﹐密生灰黄色绒毛﹐叫褐天牛。天牛的幼虫蛀食玉米﹑高粱﹑甘蔗﹑苹果﹑桑﹑柳等植物的茎。
  • 头牛 tóu/tou niú
    在牛群带头的牛。
  • 奔牛 bēn niú
    1.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见《史记.田单列传》。 2.地名。在江苏省武进县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传说茅山曾出金牛﹐奔至此﹐故名。
  • 奶牛 nǎi niú
    专门培育的产乳量高的牛。
  • 女牛 nǚ niú
    织女星和牵牛星。
  • 孕牛 yùn niú
    怀孕的母牛。
  • 官牛 guān niú
    官府饲养的牛。
  • 宦牛 huàn niú
    阉牛。
  • 封牛 fēng niú
    一种颈上有肉隆起的牛。也叫"峰牛"﹑"犎牛"。
  • 射牛 shè/yè/yì niú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自射牛以示隆重。
  • 嵩牛 sōng niú
    唐代画家戴嵩,师韩滉。善画水牛﹑田园风景。画牛尤有神韵。世因称其所画之牛为"嵩牛"。
  • 屠牛 tú niú
    指以宰牛为职业的人。
  • 峯牛 fēng niú
    即封牛。一种颈上有肉块隆起的大牛。
  • 帝牛 dì niú
    古代郊祀时所用之牛。
  • 快牛 kuài niú
    负重善行的健牛。
  • 抃牛 biàn niú
    两手拉开相斗的牛。喻有超人勇力。
  • 抵牛 dǐ niú
    触人的牛。
  • 搥牛 chuí niú
    击杀牛。
  • 放牛 fàng niú
    1.把牛散放掉,住其所往。 2.牧牛。
  • 春牛 chūn niú
    1.春日的耕牛。 2.打春用的土牛。旧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 斄牛 lí/tái niú
    牦牛。
  • 斗牛 dòu niú
    ①也作“牛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龙光射牛斗之墟。②(dòu-)体育竞技活动。古埃及为表演者把牛激怒后将牛压倒在地。古代西班牙则为人与牛斗并将其杀死,现为斗牛士在助手帮助下,利用灵活的动作,对牛边挑逗边把镖投入其颈胛间,直至最后用剑把牛杀死。在中国,部分地区有两牛交角搏斗的游戏。
  • 旄牛 máo/mào niú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 无牛 wú niú
    1.没有牛。 2.谓邦邑贫困。
  • 期牛 qī/jī niú
    即夔牛。古代蜀地产的一种大牛。
  • 木牛 mù niú
    1.古代一种运载工具。即独轮车。 2.一种耕具。 3.一种攻城器械。
  • 朴牛 pǔ/pò/pō/piáo niú
    1.大牛。 2.种牛。
  • 村牛 cūn niú
    蠢牛。对文盲的贬称。
  • 杖牛 zhàng niú
    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以示春耕开始。宋韩维有《立春观杖牛》诗。参见"打春"。
  • 梓牛 zǐ niú
    《渊鉴类函》卷四一五引《元中记》:"秦文公造长安宫,终南山有梓树大数百围,荫宫中,公恶而伐之……梓树神化为青牛,文公命骑击之,骑不胜。"本为传说中的梓树神化为牛,后用"梓牛"借指梓树上长的瘿瘤。
  • 椎牛 zhuī/chuí niú
    1.谓击杀牛。 2.见"椎牛恨"。
  • 槌牛 chuí niú
    谓击杀牛。
  • 殷牛 yīn/yān/yǐn ni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后因以"殷牛"形容病重耳鸣﹐精神恍惚。
  • 母牛 mǔ niú
    1.雌性牛。 2.同位素子体发生器(可从中提取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母体元素)。
  • 每牛 měi niú
    小牛。
  • 毛牛 máo niú
    1.指祭祀用的活牛。 2.即牦牛。
  • 水牛 shuǐ niú
    牛的一种。我国南方耕种水田的主要力畜。角粗扁向后弯,作新月形,毛灰黑而稀疏,汗腺不发达,常喜浸水中。
  • 求牛 qiú niú
    古代祭祀前,经挑选,将以其毛为卜之牛。《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孙诒让正义:"惠士奇云:凡祭祀﹐前三日择牲﹐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是为求牛。求﹐犹择也。"一说﹐求牛谓绎祭所用之牛。见贾公彦疏。
  • 汗牛 hàn/hán niú
    谓牛运书累得出汗。形容著述或藏书极多。
  • 沈牛 shěn/chén niú
    1.亦作"沉牛"。 2.即水牛。 3.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4.指战国秦李冰沉石犀以厌水精之处。
  • 沙牛 shā/shà niú
    1.黄牛。 2.比喻忠实诚恳为别人服务的人。
  • 泥牛 ní/nì niú
    1.即土牛。古人风俗于立春时以泥土制牛,用此象征春耕开始,劝农耕种。 2.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 海牛 hǎi niú
    1.哺乳动物,多生活在海洋中。形状略像鲸,前肢像鳍,后肢已退化,尾巴圆形,全身光滑无毛,皮厚,灰黑色,有很深的皱纹。以海藻或其他水生食物为食。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炼油。 2.腹足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成体无壳,体扁,椭圆形,前端有触角一对,呈折叶状。色彩因种而异,多数美丽。
  • 潜牛 qián niú
    生活在南方江河中的野牛。
  • 火牛 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
  • 烧牛 shāo niú
    指火牛阵。战国后期,燕军攻破齐国。后齐将田单乘敌松懈,在千馀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使牛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失去的七十馀城。见《史记.田单列传》。
  • 牛斗 niú dǒu/dòu
    指牛宿和斗宿。传说吴灭晋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雷焕告诉尚书张华,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豫东丰城。张华派雷为丰城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张华被诛后,失所持剑。后雷焕子持剑过延平津,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后常用以为典。
  • 牛革 niú gé/jí
    去毛加工过的牛皮。
  • 牛涔 niú cén
    牛足印中的水。比喻狭小的境地。语本《淮南子.泛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蹄中,言其小也,故不能生鳣鲔也。"
  • 牛衣 niú yī/yì
    1.供牛御寒用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 2.喻贫寒。亦指贫寒之士。
  • 牛矶 niú jī
    即牛渚矶。
  • 牛扒 niú bā/pá
    油炸牛排骨。
  • 牛痘 niú dòu
    1.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和症状与天花极相近。 2.指接种在人体上以防天花病的牛痘苗。
  • 牛首 niú shǒu
    1.汉池名。 2.指牛首阿旁。参见"牛头阿旁"。
  • 牛螉 niú wēng
    飞箭一类的兵器。《东观汉记.赤眉载记》有"光武作飞蝱"之句。飞虻即飞矛﹑铣鋧﹑标枪之类﹐又称牛螉。
  • 牛耳 niú ěr
    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尝诸侯为誓,以示信守。《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
  • 牛旁 niú páng/bàng
    "牛头阿旁"的省称。
  • 牛眠 niú mián
    即牛眠地。
  • 牛鞭 niú biān
    公牛阴茎。
  • 牛疫 niú yì
    牛瘟病。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牛铎 niú duó
    1.牛铃。亦指牛铃声。 2.借指人材。
  • 牛炙 niú zhì
    烤牛肉。
  • 牛顿 niú dùn/dú
    (isaacnewton,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物理学创始人。毕业于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力学运动三大定律。建立宇宙的物理图像,在该图像中时间与空间均是绝对的,奠定经典物理学基础。研究光的本性,提出光的微粒说,发现白光是由色光构成的。创制反射望远镜,考察行星运动规律,解释潮汐现象。数学上建立微积分基础,创立二项式定理等。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
  • 牛酥 niú sū
    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
  • 牛酪 niú lào
    用牛乳做成的半凝固的食品。
  • 牛轭 niú è
    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
  • 牛角 niú jiǎo/jué
    牛的角。亦指牛角号。
  • 牛饲 niú sì
    谓牛吃草未嚼即吞入腹中。形容人进食极快。
  • 牛屋 niú wū
    牛住的小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晋人褚裒,字季野,"名字已显而位微,人多未识"。一次,他投宿钱塘亭,刚好吴兴县令沈充送客过浙江,亭吏驱褚移牛屋下。沈酒醉,问牛屋下为何人,褚举手回答:"河南褚季野。"沈大窘,又不敢请他移出,只好到牛屋里拜访宴请。褚神色自如。后用以为典。
  • 牛蛙 niú wā
    两栖纲,蛙科。是蛙类中较大的一种。雌蛙背面褐色,雄蛙背面深绿色。雄蛙鸣声洪亮,远闻似牛叫,故名。吃昆虫、小鱼等。肉可食,是著名食用蛙种。
  • 牛脍 niú kuài
    切细的牛肉。
  • 牛膝 niú xī
    1.亦称"牛?"。亦称"牛茎"。 2.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有节,突出如牛膝,故名。根可入药,有利尿﹑通经等作用。
  • 牛栏 niú lán
    关牛的简陋房屋。
  • 牛女 niú nǚ/rǔ
    1.牵牛﹑织女两星或"牛郎织女"的省称。 2.谓牛女分野。指广东﹑福建及浙江部分地区。
  • 牛皮 niú pí
    ①多指已经鞣制的牛的皮。②比喻性韧:牛皮纸|牛皮糖。③说大话:吹牛皮。
  • 牛下 niú xià
    牛的排泄物。
  • 牛排 niú pái/pǎi
    1.一种西菜。用精牛肉切成大片烩炙而成。 2.牛排骨。参见"牛扒"。
  • 牛茎 niú jīng
    见"牛膝"。
  • 牛领 niú lǐng
    牛的脖子。
  • 牛骥 niú jì
    牛和千里马。喻指愚人与贤者。
  • 牛蓑 niú suō
    牛衣。泛指蓑衣。
  • 牛刀 niú dāo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 牛脂 niú zhī
    炼过的牛油,纯时色白几乎无味,在40°C以上的脂酸冻点测定比一般油脂为硬,由各种脂肪酸的甘油酯组成,这些脂肪酸中有很大比例的棕榈酸和硬脂酸,主要用于制造肥皂、甘油、人造黄油、蜡烛和润滑剂。
  • 牛心 niú xīn
    1.牛的心脏。参见"牛心炙"。 2.喻性格执拗。
  • 牛牲 niú shēng
    作为祭品的牛。
  • 牛牛 niú niú
    1.蜗牛。 2.方言。男子生殖器。
  • 牛兵 niú bīng
    佃户。
  • 牛犊 niú dú
    小牛:初生牛犊不怕虎。
  • 牛力 niú lì
    1.牛的力量﹑力气。 2.比喻大力气。
  • 牛童 niú tóng
    牧童。
  • 牛牢 niú láo
    牛舍,牛栏。
  • 牛侩 niú kuài
    买卖牛的中间人。东汉王君公遭乱,"侩牛自隐",时人称之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后用为避世隐居的典故。
  • 牛郎 niú láng/làng
    1.放牛娃。 2.牵牛星的别称。亦指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神话人物。 3.喻佳偶的男方。
  • 牛毛 niú máo
    比喻多或繁密﹑细小。
  • 牛头 niú tóu/tou
    1.牛的头。 2.牛头形的酒尊。 3.佛教指地狱中的牛头鬼卒。 4.见"牛头旃檀"。
  • 牛肉 niú ròu
    阉牛、奶牛或其它成年牛宰杀后供食用的肉。
  • 牛李 niú lǐ
    1.唐文宗时大臣牛僧孺﹑李宗闵的并称。 2.指唐朝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的两个宗派。
  • 牛田 niú tián
    1.授予养官牛者的田地。 2.用于牧牛的田地。
  • 牛表 niú biǎo
    元曲中称农村少年子弟。
  • 牛蚁 niú yǐ
    指病虚,恍惚。
  • 牛金 niú jīn
    牛觔。
  • 牛饮 niú yǐn/yìn
    像牛喝水一样放量豪饮:你这样大口地喝,是牛饮,不是品茶。
  • 牛埭 niú dài
    设有用牛力拉船装置的土坝。
  • 牛闺 niú guī
    即牛女。
  • 牛弩 niú nǔ
    用牛的筋﹑角制成的一种强力弩弓。
  • 牛喘 niú chuǎn
    牛因热而喘气。汉丞相丙吉关心农事的典故。《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后亦用以比喻庶民之疾苦。
  • 牛人 niú rén
    1.《周礼》官名。掌养国家公牛。 2.佃户。
  • 牛油 niú yóu
    牛脂的俗称。熬煮牛的内脏脂肪所得的油脂,可供食用,也是制肥皂和脂肪酸的重要原料。
  • 牛矢 niú shǐ
    牛粪。
  • 牛粪 niú fèn
    牛的排泄物。如:我妈天天一大早就去收牛粪。
  • 牛腰 niú yāo
    牛的腰部。喻诗文数量之大。
  • 牛唇 niú chún
    草名。即泽泻。
  • 牛呞 niú shī
    牛反刍。
  • 牛笛 niú dí
    牧牛人吹的笛子。亦指这种笛子吹奏的声音。
  • 牛蹄 niú tí
    牛的蹄子。亦指牛蹄踏出的印迹。喻极其狭小的境地。
  • 牛种 niú zhǒng/zhòng
    1.牛与谷种。 2.小牛。
  • 牛客 niú kè
    宋代称拥有耕牛的佃客。
  • 牛耕 niú gēng
    以牛耕地。
  • 牛竖 niú shù
    管牛的仆役;牧童。
  • 牛子 niú zǐ
    1.指牛。 2.詈语。犹言畜生。
  • 牛行 niú xíng/háng
    经营买卖耕牛的牙行。
  • 牛宿 niú sù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又称牵牛。《宋史.天文志三》:"牛宿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第四章:"牵牛即牛宿……每年八九月黄昏时经过中天,而毕宿和昴宿要到二月才于黄昏时经过中天。两组恒星恰好处于遥遥相对的位置。"按,一说,牛宿非指牵牛。参阅《尔雅.释天》清郝懿行义疏。
  • 牛腹 niú fù
    牛的腹部。形容胁部胀大。
  • 牛箧 niú qiè
    牛皮小箱。
  • 牛胾 niú zì
    大块牛肉。
  • 牛蘈 niú tuí
    草名。
  • 牛湩 niú dòng
    牛奶。
  • 牛骍 niú xīng
    赤色牛。古代用为祭祀的牺牲。语本《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何晏集解:"骍﹐赤也。"
  • 牛市 niú shì
    指价格持续上涨,成交额上升,交易活跃的证券市场行情(跟‘熊市’相对)。
  • 牛耦 niú ǒu
    以双牛拉犁耕地。
  • 牛券 niú quàn/xuàn
    买卖牛的契约。
  • 牛囤 niú dùn/tún
    牛栏。
  • 牛山 niú shān
    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 牛祸 niú huò
    发生于牛身上的怪异现象。多指怪胎。古时认为象征将有灾祸,故云。
  • 牛哀 niú āi
    指公牛哀。鲁国人,一说韩国人。传说他病了七日变虎,把去看他的哥哥吃了。见《淮南子.俶真训》。
  • 牛乳 niú rǔ
    母牛的乳汁,又称牛奶。
  • 牛性 niú xìng
    1.牛的脾性。又称牛性子。 2.喻指人的倔强执拗的脾气。
  • 牛鸣 niú míng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 牛米 niú mǐ
    1.牛如米。 2.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 牛藿 niú huò
    用牛肉杂以豆叶做成的羹。
  • 牛筋 niú jīn
    1.牛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 2.比喻倔强固执。 3.木名。花叶皆如楝而细小,多植庭园中供观赏。材可为弓弩干。又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又名南烛。
  • 牛溲 niú sōu
    1.牛尿。 2.车前草的别名。参见"牛溲马勃"。
  • 牛王 niú wáng
    1.牛神。 2.佛的异名。喻佛有运载众生的大力。
  • 牛宫 niú gōng
    1.古代国家饲养禽畜的处所。 2.专指牛栏。
  • 牛气 niú qì
    自高自大的傲气:有了钱,他就更牛气起来了。
  • 牛车 niú chē/jú
    1.用牛拉的车。 2.佛教语。喻普渡一切众生的菩萨道。
  • 牛鞅 niú yāng/yàng
    牛拉车时驾在脖子上的套具。
  • 牛被 niú bèi
    即牛衣。
  • 牛马 niú mǎ
    ①牛和马: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②比喻不得已而从事艰苦劳动的人:一世做牛马。
  • 牛棚 niú péng
    牛栏。"文化大革命"中被引申为关押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 牛黄 niú huáng
    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用作中药。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的功用。可治热病神昏、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等。
  • 牛觔 niú jīn
    元曲中称农村有财势或好事的少年子弟。
  • 牛酒 niú jiǔ
    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 牛拘 niú jú/gōu
    牛鼻环。
  • 牛吏 niú lì
    掌管牧牛的官吏。
  • 牛胶 niú jiāo
    即牛皮胶。
  • 牛脔 niú luán
    切成块的牛肉。
  • 牛劲 niú jìn/jìng
    ①形容很大的劲头:他有股牛劲。②喻指执拗倔强的脾气:犯牛劲。
  • 牛虻 niú méng
    长篇小说。英国伏尼契作于1899年。意大利青年亚瑟在忏悔神父的诱骗下,失口泄露了革命组织的秘密,遂与战友一起被捕。出狱后,他又发现自己最崇拜的神父原是自己的生父。他满怀愤怒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成了革命者的亚瑟重回意大利,用“牛虻”作笔名撰文抨击反动教会,同时积极从事起义活动,最后被捕牺牲。
  • 牛犂 niú lí
    谓以牛犁地。亦指耕牛和耕犁。
  • 牛鱼 niú yú
    即鲟鳇鱼。
  • 牛津 niú jīn
    英国古城。人口11.4万(1980年)。工业有汽车、造船、飞机等。有英国最古老的名牌大学牛津大学。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天文台等。塔状建筑著名,有“塔城”之称。
  • 牛蒡 niú bàng
    菊科。二年生草本。根肉质。茎粗壮。茎生叶互生,心脏形,背面有毛。夏秋开紫红色花。瘦果长椭圆形。中国自东北至西南都有分布。根和嫩叶可作蔬菜。种子入药,有清热解毒作用。
  • 牛口 niú kǒu
    1.见"牛口之下"。 2.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唐窦建德被李世民所俘处。
  • 牛录 niú lù
    1.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2.借指清兵。
  • 牛奶 niú nǎi
    母牛的奶水,又称牛乳。
  • 牛桃 niú táo
    樱桃的别名。
  • 牛弯 niú wān
    牛拉东西时搭在颈上的人字形弯木。
  • 牛腩 niú nǎn
    方言。牛肚子上和近肋骨处的松软肌肉。亦指用这种肉做成的菜肴。
  • 牛仔 niú zǎi
    1.通常指骑马放牧的牛场牧人。 2.家牛的仔。
  • 牛后 niú hòu
    牛的肛门,比喻听命于人的从属地位。语出《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牛享 niú xiǎng
    古代用牛作祭祀的供品。
  • 牛具 niú jù
    1.耕牛和农具。 2.金赋税单位,一耒加三头牛为一具。
  • 牛鼎 niú dǐng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高诱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2.谓饭牛负鼎。指伊尹负鼎勉汤称王和百里奚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 3.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 牛倌 niú guān
    牧牛人。
  • 牛齝 niú chī
    1.亦称"牛转草"。 2.即齝草。牛反刍出来的草,中医可入药。
  • 牤牛 māng niú
    方言。公牛。
  • 牦牛 máo niú
    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也有野生的。体矮身健,四肢短粗。体毛乌褐色。体侧、颈、胸和腹部密生长毛。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耐饥负重,爬山越岭,号称“高原之舟”。野生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牯牛 gǔ niú
    公牛。
  • 牵牛 qiān niú
    1.即河鼓。星座名。俗称牛郎星。亦指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 2.即牛宿。星宿名。 3.指牵牛花。
  • 牸牛 zì niú
    母牛。
  • 特牛 tè niú
    1.一头牛。 2.公牛。
  • 犊牛 dú niú
    小牛。
  • 犀牛 xī niú
    哺乳纲,奇蹄目,犀科。体长2.2~4.5米,重2800~3000千克。体粗壮,毛稀少,皮厚粗糙。吻上有一或两角。以植物为食。栖息于非洲和亚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 犎牛 fēng niú
    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尔雅.释畜》"犦牛"晋郭璞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槖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晋书.张骏传》:"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汉书.西域传》有犎牛。邓展曰:'脊上有肉鞍如橐驼。'"清龚自珍《论京北可居状》:"如夹山而居山之坳﹐纵可四百丈﹐横四之一﹐可以牧牛﹑羊﹑犎牛。"一说即单峰驼。
  • 犂牛 lí niú
    1.杂色牛。 2.比喻劣父。 3.耕牛。
  • 犏牛 piān niú
    牦牛和黄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母牦牛和公黄牛生的称“真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生的称“假犏牛”。比牦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母犏牛产乳量高,公犏牛没有生育能力。
  • 牺牛 xī niú
    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
  • 犒牛 kào niú
    劳军的牛。
  • 犁牛 lí niú
    〈方〉耕牛。
  • 犍牛 jiān/qián niú
    阉割过的公牛。犍牛比较驯顺,容易驾御,易于肥育。
  • 犪牛 kuí niú
    一种高大的野牛。
  • 犤牛 bái niú
    矮小的牛。
  • 犣牛 liè niú
    即牦牛。一说犏牛。
  • 犩牛 wéi niú
    即犪牛。
  • 犓牛 chú niú
    小牛。
  • 犘牛 má niú
    即牦牛。
  • 犦牛 bào niú
    即犎牛。
  • 犨牛 chōu niú
    即牦牛。
  • 猫牛 māo/máo niú
    即牦牛。
  • 玳牛 dài niú
    即玳瑁牛。
  • 瓜牛 guā niú
    即蜗牛。
  • 田牛 tián niú
    耕牛。
  • 留牛 liú niú
    兽名。即牦牛。
  • 瘤牛 liú niú
    牛的一种。形状跟普通牛相似﹐肩上有瘤状突起。力气大﹐用做力畜。肉和乳均可食用。
  • 瘦牛 shòu niú
    一种已绝种的无角牛,据认为是家牛的祖先。
  • 白牛 bái niú
    1.白色的牛。 2.见"白牛车"。
  • 百牛 bǎi niú
    众牛。喻巨大的力量。
  • 眠牛 mián niú
    《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后因以"眠牛"喻指风水好或风水好的葬地。
  • 石牛 shí/dàn niú
    1.石雕之牛。古人常列于陵墓前。 2.石质牛形的灵异之物。古人迷信,以为石牛出现象征祥瑞或预示灾变。
  • 硙牛 wèi/ái/gài niú
    拉磨的牛。
  • 磨牛 mó/mò niú
    转磨之牛。比喻愚鲁。
  • 种牛 zhǒng/zhòng niú
    专供繁殖的牛。
  • 稷牛 jì niú
    1.古代祭稷神所用的牛。 2.一种体形很小的牛。
  • 竖牛 shù niú
    春秋时鲁叔孙穆子与庚宗妇人所生之子,号曰"牛",官为"竖",称"竖牛"。颇受宠爱,年长,使参与政事,后酿成祸乱。见《左传.昭公四年》和《昭公五年》。
  • 童牛 tóng niú
    无角之牛;小牛。
  • 竹牛 zhú niú
    野牛的一种。
  • 笨牛 bèn niú
    骂人愚笨如牛。
  • 箱牛 xiāng niú
    语出《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后因以"箱牛"指牵牛星。
  • 索牛 suǒ niú
    挑选出来的好牛。
  • 累牛 léi/lěi/lèi niú
    交配期的公牛。泛指公牛。
  • 纨牛 wán niú
    小牛。
  • 罢牛 pí niú
    衰老的牛。
  • 老牛 lǎo niú
    1.年老的牛。 2.今亦以喻指踏实勤恳为人民服务的人。
  • 耕牛 gēng niú
    耕田用的牛。
  • 肉牛 ròu niú
    1.肥壮的牛。 2.供肉食的牛。
  • 肥牛 féi niú
    古指养于涤内以供祭祀或食用的牛。涤﹐养祭牲之室。
  • 脚牛 jiǎo/jué niú
    配种的公牛。
  • 荆牛 jīng niú
    《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 菜牛 cài niú
    指专供食用的牛。
  • 蜗牛 wō niú
    软体动物,腹足纲。壳圆锥形或球形。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适于陆上爬行。行走缓慢。雌雄同体。肉可食用,中国已进行人工养殖。
  • 豪牛 háo niú
    即牦牛。
  • 负牛 fù niú
    负重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