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南” 词语大全
-
东南
dōng nán/nā
①东和南之间的方向。②(Dōngnán)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市。 -
中南
zhōnɡ nán
一般指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二南
èr nán/nā
1.指《诗》的《周南》和《召南》。 2.指周公﹑召公及其管辖的地区。 -
云南
yún nán
中国西南边境的省。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60万,省会昆明。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省。全境多山,高差很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热带作物到耐寒作物品种多样,水力资源丰富,矿产丰富,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锡产量全国第一,铜、铅、锌产量也居全国重要地位。 -
五南
wǔ nán/nā
江南﹑湖南﹑岭南﹑海南和云南的合称。泛指南方。 -
公南
gōng nán/nā
复姓。春秋时卫国有公南牟。见《通志.氏族三》。 -
关南
guān nán/nā
古地区名。北宋时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的地区。约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县一带。 -
剑南
jiàn nán/nā
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
华南
huá/huà/huā nán/nā
指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 -
南征
nán/nā zhēng
1.南行。 2.征伐南方。 -
南竹
nán/nā zhú
1.南山的竹子。借指竹简。 2.即毛竹。竹的一种。 -
南珠
nán/nā zhū
即合浦珍珠,是世界有名的珍珠。 -
南江
nán/nā jiāng
古以南江﹑北江﹑中江为三江。南江即今吴淞江。 -
南家
nán/nā jiā/gū/jie
1.南面邻近的人家。 2.金人据北方,称宋人为南家。 -
南班
nán/nā bān
宋仁宗于南郊大祀时,赐皇族子弟的官爵,谓之南班。班,爵禄。 -
南徼
nán/nā jiǎo/jiào
1.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2.指代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或附属国。 -
南巢
nán/nā cháo
1.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 2.南方远国名。 -
南极
nán/nā jí
1.南方极远之地。 2.星名。即南极老人星。 3.到南方极远之地。 4.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就观察的星象范围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谓之"南极"。近南极的星中原地区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极"指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
南帝
nán/nā dì
1.指南海之帝儵。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赤帝,名赤熛怒。 -
南浔
nán/nā xún
传说中的古国名。 -
南皮
nán/nā pí
县名。秦置。今属河北省。汉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与友人吴质等文酒射雉,欢聚于此,传为佳话。后成为称述朋友间雅集宴游的典故。 -
南榻
nán/nā tà
唐代御史的别称。 -
南楚
nán/nā chǔ
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楚国在中原南面,后世称南楚,为三楚之一。北起淮汉,南至江南,约包括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南﹑湖北东部及江西等地区。 -
南拳
nán/nā quán
流传于南方各地武术拳种的统称。在闽、粤、鄂、湘、桂、苏、浙以及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以龙、虎、豹、蛇、鹤五拳为其拳法的主要内容。 -
南服
nán/nā fú/fù
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 -
南离
nán/nā lí
指南方。《易》离卦位在南,故称。 -
南派
nán/nā pài
指书法中的南派。详"南北书派"。 -
南桁
nán/nā héng/háng
桥名。即朱雀桁。在南京市南秦淮河上。三国吴名南津桥,因在朱雀门南,也叫朱雀桥。又因在台城南,也叫南桁。 -
南浦
nán/nā pǔ
南面的水边。《楚辞·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因称送别之地: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
南宪
nán/nā xiàn
即台谏,御史。 -
南溟
nán/nā míng
见"南冥"。 -
南窗
nán/nā chuāng
向南的窗子。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子。 -
南瓜
nán guā
俗称“番瓜”、“饭瓜”。双子叶植物,葫芦科。一年生草本。茎蔓生,五棱形。叶大,圆形或心脏形。花黄色。果圆、长圆、扁圆、葫芦形等,老熟后表面有白粉。中国普遍栽培。果可作蔬菜、杂粮和饲料。种子可炒食或榨油。 -
南川
nán/nā chuān
1.指四川南部,即川南地区。 2.泛指南方的河川。 -
南庭
nán/nā tíng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谓南方。 -
南真
nán/nā zhēn
星名。即南极老人。古时认为此星可主宰人寿命的短长。 -
南亳
nán/nā bó
地名,商三亳之一,汤初的国都。后迁西亳,故南亳又称东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县西南。 -
南渡
nán/nā dù
1.亦作"南度"。 2.渡水而南。 3.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
南海
nán hǎi
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在中国和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之间。经一系列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为两大洋间交通要道。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达5559米。珊瑚岛、礁林立。有珠江、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注入。海底富藏石油。 -
南图
nán/nā tú
谓南飞,南征。比喻抱负远大。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 -
南祖
nán/nā zǔ
1.分居在南边的祖先。 2.佛教禅家南宗之祖,即慧能禅师。 -
南戏
nán xì
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
南式
nán/nā shì
北京一带称某些手工业品﹑食品等的南方式样或做法。 -
南淮
nán/nā huái
泛指淮水流域。 -
南奔
nán/nā bēn/bèn
1.向南奔跑;南逃。 2.南北朝时期谓郎官转任治书侍御史者。 -
南守
nán/nā shǒu
见"南狩"。 -
南榜
nán/nā bǎng/bàng
指明朝留都南京会试所张贴的榜。 -
南曹
nán/nā cáo
1.唐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2.泛指明代留都南京各部的官员。 -
南漕
nán/nā cáo
即南粮。 -
南园
nán/nā yuán
组诗名。唐代李贺作。共十三首。南园,在其家乡福昌(今河南宜阳)。组诗写作者在南园的所见所感,其中第五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写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南国
nán/nā guó
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 2.泛指我国南方。 3.指南方国家。 4.南国社的省称。 -
南学
nán/nā xué
1.周代五学之一。周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 2.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经师,发展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晋杜预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所作义疏比经注更为详尽。 4.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 5.清代雍正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
南溪
nán/nā xī
1.指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锦江的支流。 2.指河南登封县的南溪。 -
南甸
nán/nā diàn/tián/shèng
南方的郊野。 -
南曲
nán/nā qū/qǔ
宋元时期流行在南方的戏曲、散曲所用的音乐。与北曲相对。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唱赚和南方民歌、小调。盛行于元明。音乐上用五声音阶,以箫笛伴奏为主。节奏较舒缓,声调绵联婉转。采用多种曲牌相连贯的联曲体音乐结构。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主要用南曲。 -
南天
nán/nā tiān
1.南方的天空。 2.指南方。有时特指岭南地区。 -
南唐
nán/nā táng
五代十国之一。公元937年李昪代吴称帝,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国号唐,史称南唐。曾灭闽﹑楚,极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东部地区。975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三主,三十九年。 -
南库
nán/nā kù
宋代储藏钱币与物资的仓库。 -
南官
nán/nā guān
1.南方籍的官。 2.南方的官吏。 -
南氏
nán/nā shì/zhī
古国名。 -
南地
nán/nā dì/de
南方地区。 -
南朝
nán/nā zhāo/cháo
1.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2.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南明。 -
南枝
nán/nā zhī/qí
1.朝南的树枝。 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 3.借指梅花。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以指故土,故国。 -
南宗
nán/nā zōng
我国佛教禅宗﹑道教﹑山水画均有南宗﹑北宗之分。详"南北宗"。 -
南床
nán/nā chuáng
亦作“南牀”。唐 侍御史食坐之南所设的床榻。《通典·职官六》:“﹝侍御史﹞食坐之南设横榻,谓之南床。殿中监察不得坐也,唯侍御坐焉。凡侍御史之例,不出累月而迁南省者,故号为南床。”后因以代指侍御史。 -
南公
nán/nā gōng
1.战国时楚国隐士。 2.复姓。战国有南公揭。见《史记.秦本纪》。 -
南金
nán/nā jīn
1.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 2.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 -
南屏
nán/nā píng/bǐng
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为西湖胜景之一。 -
南裔
nán/nā yì
南方边境地区。 -
南监
nán/nā jiān/jiàn
1.明代南京国子监。 2.南监本的省称。 -
南冥
nán/nā míng
也作“南溟”。南方的大海。因其冥漠无涯,故谓之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
南宫
nán/nā gōng
1.南方星宿的宫,指朱鸟星座。 2.南面的住室或宫殿。 3.秦﹑汉宫殿名。 4.皇室及王侯子弟的学宫。 5.尚书省的别称。谓尚书省象列宿之南宫,故称。《后汉书.郑弘传》:"建初﹐为尚书令……弘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着之南宫﹐以为故事。"南朝梁丘仲孚着《南宫故事》百卷,亦以南宫称尚书省。唐及以后,尚书省六部统称南宫。 6.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 7.借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芾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8.复姓。春秋有南宫适。见《论语.宪问》。适,一作"括"。 -
南部
nán/nā bù
1.指南匈奴诸部。 2.南边;南方地区。 -
南畿
nán/nā jī
1.南方边远地区。 2.京城的南郊。 3.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 -
南华
nán huá
1.《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 2.南华真人的省称,即庄子。 3.华南,南中国。 -
南元
nán/nā yuán
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
南非
nán/nā fēi
①指非洲南部地区。通常包括马拉维、赞比亚、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安哥拉、科摩罗、津巴布韦、南非、纳米比亚、留尼汪岛、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②南非国家。临大西洋和印度洋。面积122.1万平方千米。人口4359.4万(1995年)。首都比勒陀利亚。地形以高原为主。属亚热带气候。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大矿业国之一。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金刚石、铀、煤炭、铂、锰、钒、铬出口量也大。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小麦、高粱、棉花等。羊毛和鱼类制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
南岭
nán lǐng
横贯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间的一系列东北-西南向(或东西向)山脉的总称。中国主要山脉之一。从西向东主要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故又称五岭。一般海拔1000米,最高峰猫儿山海拔2142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地形破碎,岭间谷地为南北交通要道。 -
南湖
nán hú
一名鸳鸯湖。在浙江省嘉兴县城东南。湖中有烟雨楼,为当地名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沪迁此继续举行。 -
南陵
nán/nā líng
1.南边的陵墓。 2.专指汉代薄姬之陵。 3.指南陵戍。晋置,故城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北。 -
南货
nán/nā huò
南方所产的货物。与"北货"相对。后多特指南方所产的食物。 -
南州
nán/nā zhōu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稺。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
南蔽
nán/nā bì
南面的屏障。 -
南山
nán/nā shān
1.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指祁连山。 3.指南屏山。 4.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三国吴孙皓封为南岳,在今江苏宜兴县南,即所谓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周处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简称。 -
南交
nán/nā jiāo
指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沈传:"南交﹐南方交趾之地。"孙星衍疏引《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一说谓太阳由北向南转移之处。见《书.尧典》:"宅南交"孔传。 -
南隆
nán/nā lóng
四川阆中的别称。 -
南台
nán/nā tái/tāi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
南方
nán/nā fāng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 2.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
南狩
nán/nā shòu
1.亦作"南守"。 2.犹南巡。 -
南风
nán/nā fēng
1.从南向北刮的风。 2.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 3.南方的乐曲。 4.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 5.指南朝诗的风格。 6.南方的风气。 7.男风;男色。 -
南夏
nán/nā xià
泛指我国的南部。 -
南洋
nán/nā yáng
1.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2.亚洲东南部国家和地区。 -
南甍
nán/nā méng
1.屋脊的南面。 2.引申指房屋南面的门户,即屋南门。 -
南音
nán/nā yīn
1.南方的音乐。 2.指虞舜的《南风》歌。 3.南方口音。 -
南革
nán/nā gé/jí
指清末活动于南方的革命党。 -
南史
nán/nā shǐ
1.春秋时齐国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
南社
nán/nā shè
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和媚外政策,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早期参加者如黄兴、宋教仁、马君武、苏曼殊、杨铨等,大多是同盟会成员或爱国诗人。后社员人数达千余人,政治面貌日渐复杂。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23年终因内部分化而瓦解。 -
南河
nán/nā hé
1.古代称黄河自今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为南河。 2.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巴彦高勒镇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南支即今黄河正流,当时为支流,称为南河。参见"北河"。 3.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总督为江南河道总督,掌管防治江南(今江苏﹑安徽两省)境内的黄河﹑运河﹑洪泽湖﹑海口等。时称总督为南河总督,所管理诸河为南河。参见"北河"﹑"东河"。 4.星名。属井宿,共三星。 -
南边
nán/nā biān
1.南方边境。 2.南面。 3.南方。 -
南伪
nán/nā wěi
见"南讹"。 -
南平
nán/nā píng
1.里名。 2.五代时十国之一。也叫荆南。唐朝末年,高季兴为荆南留守,后唐封为南平王。占有今湖北荆州一带地方。至高继冲,归降宋朝。公元907-963年。《新五代史》有《南平世家》。 -
南郊
nán/nā jiāo
1.都邑南面的地区。 2.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 3.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
南疑
nán/nā yí/nǐ
即九疑山。山在南方,故称。 -
南凉
nán/nā liáng/liàng
东晋时列国之一。鲜卑族秃发乌孤起西平,公元397年称西平王,据广武。其弟傉檀,又称凉王,史称南凉。其地有今甘肃﹑青海各一部分。公元414年为西秦所灭。参阅《晋书.安帝纪》﹑《晋书.地理志上》。 -
南正
nán/nā zhèng
上古时官名。 -
南琛
nán/nā chēn
南方所产的珍宝。古代常用以朝贡。 -
南鲜
nán/nā xiān/xiǎn
我国南方所产的鲜果。如龙眼﹑荔枝﹑柚子﹑橙﹑蜜柑等。 -
南端
nán/nā duān
1.南方;南边。 2.南边正门。 -
南箕
nán/nā jī
星名。即箕宿。共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故称。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佞。典出《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 -
南威
nán/nā wēi
1.亦称"南之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不可以无盐宿瘤之丑﹐而谓在昔无南威西施之美。"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女不答﹐但嗤嗤笑之以鼻﹐款步而入﹐秋波流慧﹐娇媚可怜﹐窃意西子﹑南威﹐不是过也。"后因泛指美人。 2.谓南方极热的暑气。 3.橄榄的别名。 -
南讹
nán/nā é
1.亦作"南为"﹑"南伪"﹑"南讹"。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 2.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
南顿
nán/nā dùn/dú
1.古国名﹑县名。春秋时顿国为陈国所迫,南迁,故号南顿。西汉置县,因以为名。明废。 2.佛教语。禅宗主张顿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 -
南斗
nán/nā dǒu/dòu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 2.借指南方,南部地区。 -
南省
nán/nā shěng/xǐng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
南车
nán/nā chē/jú
1.即指南车。 2.比喻正确方向的指引者。 -
南门
nán/nā mén
1.南面的正门。 2.星名。属角宿,共两星,即半人马座ε和α星。其中α星称"南门二",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之一。 3.复姓。商代有南门蝡。见《鬻子》。 -
南心
nán/nā xīn
身在南方而怀念远处亲友的心情。 -
南首
nán/nā shǒu
①头朝南:南首而卧。②南面的一端:东墙南首。 -
南郑
nán/nā zhèng
周畿内邑。周穆王都此。因在镐京南,故称。又因在新郑西,也叫西郑。 -
南星
nán/nā xīng
1.星名。即南箕星。 2.草名。即天南星。 -
南徐
nán/nā xú
1.古代州名。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年间废。 2.亦称"南路徐"。指南朝梁徐君蒨。君蒨与当时的鱼弘皆以豪华奢侈着称。 -
南冠
nán/nā guān/guàn
春秋时楚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南冠,楚冠。”(絷:关押;逮捕监禁。)后因以代称囚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南戒
nán/nā jiè
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线。 -
南虢
nán/nā guó
周时诸侯国名。本封于西虢,在陕西。平王东迁,徙于上阳,改称南虢。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 -
南云
nán/nā yún
1.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 2.指唐南霁云。 -
南熏
nán/nā xūn/xùn
亦作“南薰”。1.指《南风》歌。相传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参阅《礼记·乐记》疏引《尸子》、《史记·乐书》集解、《孔子家语·辩乐解》。2.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3. 唐 宫殿名。4.泛指宫观楼殿。5.门名。 -
南翁
nán/nā wēng
泛指南方的老人。 -
南容
nán/nā róng
1.即南宫括。孔子的学生。 2.古之美妇。亦借指所爱的女子。 -
南子
nán/nā zǐ
春秋时卫灵公夫人。也称厘夫人。宋女,子姓,与宋公子朝私通。太子蒯瞆恶之,欲杀南子,未成,出奔。后蒯瞆即位,遂杀南子。 -
南关
nán/nā guān
1.南方的关塞。 2.明谓海西女真哈达部。该部分布在今辽宁开原南哈达河畔,因靠近明当时所设马市广顺关(俗称南关),故有此称。 -
南词
nán/nā cí
1.指南戏﹑南曲或昆曲。明徐渭有《南词叙录》﹑魏良辅有《南词引正》,清吕士雄有《南词定律》,都是论南戏或昆曲的专着。 2.指弹词一类说唱故事。 -
南贝
nán/nā bèi
指清代科举北闱乡试中的南省诸贡生。详"南皿"。 -
南米
nán/nā mǐ
南方各省漕粮的总名,旧时的一种实物税。自南方征得粮米,经漕运至京师等地,供官军食用。 -
南亩
nán/nā mǔ
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
南士
nán/nā shì
南方之士。 -
南面
nán/nā miàn
①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用以指居帝王、诸侯之位: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②泛指居尊位或官位:南面称师|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 -
南人
nán/nā rén
1.南方人。 2.金代对汉人的称呼。 3.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 -
南皿
nán/nā mǐn
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
南烹
nán/nā pēng
用南方烹饪方法做出的饭菜。 -
南衙
nán/nā yá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
南院
nán/nā yuàn
1.唐代官署名,属吏部,负责选拔人才。 2.指契丹的南枢密院,以其官署居大内之南,故名。 -
南客
nán/nā kè
1.客居南方。 2.指客居南方之人。 3.从南方来的客旅。 4.孔雀的别名。 -
南糖
nán/nā táng
南方出产的糖食。 -
南燕
nán/nā yàn/yān
1.春秋诸侯国名。 2.晋时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承相慕容德率众迁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是鲜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山东东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
南中
nán/nā zhōng
1.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2.指岭南地区。 3.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
南阮
nán/nā ruǎn
晋阮籍与其侄阮咸同负盛名,共居道南,合称"南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后因借指侄辈。 -
南巡
nán/nā xún
天子巡行南方。 -
南卷
nán/nā juàn/juǎn
明清科举,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 -
南陔
nán/nā gāi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 -
南廱
nán/nā yōng
见"南雍"。 -
南府
nán/nā fǔ
1.指尚书省。因位于宫廷之南,故称。 2.宋时称开封府为南府。 3.辽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 4.清乾隆时,移内中﹑和乐﹑内学等太监,习艺于南花园,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西华门内的内务府。 -
南牙
nán/nā yá
即南衙。指宰相。 -
南诏
nán/nā zhào
古国名。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五诏之南得名。公元738年,皮逻阁得到唐朝支持统一六诏。全盛时辖滇、川南、黔西。多民族杂居。通用汉文,采用官制,流行佛教。902年覆灭。 -
南八
nán/nā bā
即唐南霁云,因行八,故称。 -
南斋
nán/nā zhāi
1.住室南面的书房。 2.指清代南书房。 -
南迈
nán/nā mài
南行;南征。 -
南乐
nán/nā lè/yuè
1.指《诗经》中的二《南》(《周南》《召南》)。 2.即福建南曲。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
南碑
nán/nā bēi
统称吴﹑晋﹑宋﹑齐﹑梁﹑陈诸朝碑的法帖。其书法神妙高逸,略胜于北碑。但流传甚少。 -
南郭
nán/nā guō
1.南面的外城。 2.指南郭子綦。 3.指南郭处士。 4.复姓。春秋有南郭偃。见《左传.宣公十七年》。 -
南军
nán/nā jūn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
南明
nán/nā míng
明亡后南京的福王弘光﹑福州的唐王隆武﹑绍兴的鲁王﹑广州的唐王绍武﹑肇庆的桂王永历和川鄂边界的韩王定武先后在南部诸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统称"南明"。清钱绮有《南明书》三十六卷。 -
南陆
nán/nā lù/liù
南方,南方大地。 -
南狐
nán/nā hú
即南董。 -
南飔
nán/nā sī
清凉的南风。 -
南吕
nán/nā lǚ
1.古代乐律调名。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2.阴历八月的异名。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之代八月。 -
南户
nán/nā hù
即南门。 -
南条
nán/nā tiáo/tiāo
1.南条荆山的简称。 2.泛指南方的山脉。 -
南陌
nán/nā mò
南面的道路。 -
南柯
nán/nā kē
1.朝南的树枝。 2.唐李公佐作《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娶公主,封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率师出征战败,公主亦死,遭国王疑忌,被遣归。醒后,在庭前槐树下掘得蚁穴,即梦中之槐安国。南柯郡为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后因以指梦境。亦比喻空幻。 -
南食
nán/nā shí
用南方烹饪方法做成的饭菜。 -
南夷
nán/nā yí
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
南闱
nán/nā wéi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
南直
nán/nā zhí
南直隶的省称。 -
南梁
nán/nā liáng
1.古地名,在今河南临汝县。 2.指《梁书》。因梁为南朝,故云。 -
南伯
nán/nā bó/bǎi/bà
复姓。《庄子》有南伯子綦。 -
南道
nán/nā dào
1.指南方。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 -
南欧
nán/nā ōu
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安道尔、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马耳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国。 -
南邻
nán/nā lín
1.古指南方金邻国。 2.南边的近邻。 -
南汉
nán/nā hàn
五代十国之一。梁太祖时,封刘隐为南平王,又进封南海王。隐死,弟龑(yǎn)称帝,国号大越。后改称汉,是为南汉。有今广东及广西的南部。后灭于宋。共历四主,六十八年(公元904-971)。 -
南为
nán/nā wéi/wèi
见"南讹"。 -
南村
nán/nā cūn
1.即栗里。在今江西九江南陶村西。 2.南边的村庄。 -
南纬
nán/nā wěi
1.南纬度的简称。指赤道以南的纬度。 2.指赤道以南的纬线。 -
南宋
nán/nā sòng
朝代名。见“宋②”。 -
南朔
nán/nā shuò
南北;方向。 -
南垂
nán/nā chuí
南方边境。 -
南雷
nán/nā léi
即南雷里。浙江省余姚县之南,有大﹑小雷峰,峰下有南雷里。 -
南乌
nán/nā wū
古地名。乌林的别称。在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位于长江北岸。三国时赤壁之战,乌林亦为战地。 -
南馆
nán/nā guǎn
1.南边的客舍。泛指接待宾客的处所。 2.南边的官舍;南边的屋舍。 3.按江南风味做饭菜的饭馆。 -
南市
nán/nā shì
1.市区的南部。 2.指明时金陵秦淮河边低等官妓所居的地方。 -
南土
nán/nā tǔ
1.南方地区。 2.方言。指鸦片烟。 -
南迁
nán/nā qiān
1.迁都南方。 2.被贬谪﹑流放到南方。 -
南画
nán/nā huà
画派之一,亦称"南宗画",对"北宗画"而言。明代画家董其昌倡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本于禅宗分"南顿"﹑"北渐"之义。"南宗画"即文人画。 -
南蛮
nán/nā mán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2.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 -
南牧
nán/nā mù
1.南下放牧。引申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语本汉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到南方去任州官。 -
南藩
nán/nā fān
1.亦作"南蕃"。 2.犹南疆。 3.南方的屏障。 -
南壄
nán/nā yě
见"南野"。 -
南钥
nán/nā yuè/yào
乐舞名。 -
南乡
nán/nā xiāng
南方。 -
南胡
nán/nā hú
乐器名。胡琴的一种,即二胡。因原先流行在南方,故称。参见"二胡"。 -
南雍
nán/nā yōng
1.亦作"南廱"。 2.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明吴节撰有《南廱志》十八卷,后黄佐增损成二十四卷。 -
南北
nán/nā běi/bè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
南能
nán/nā néng/nài
指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 -
南内
nán/nā nèi/nà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
南亚
nán/nā yà
指亚洲南部地区。由南亚次大陆、斯里兰卡岛和马尔代夫群岛组成。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
南菜
nán/nā cài
南方小菜。 -
南司
nán/nā sī
1.南北朝时南朝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 2.唐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南司"。 -
南口
nán/nā kǒu
1.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 2.地名。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地当居庸关南要隘,因此得名。后魏叫下口,北齐叫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铁木真令札八儿轻骑入南口,破金人,即此地。 -
南谯
nán/nā qiáo/qiào
地名。在今安徽滁县西南。南朝梁在汉全椒县地侨置南谯州,北齐移治新昌郡,隋改为滁州。见《旧唐书.地理志三》。 -
南蕃
nán/nā fán/fān/bō/pí
见"南藩"。 -
南苑
nán/nā yuàn
1.御苑名。因在皇宫之南,故名。历代所指不一。 2.即南海子。在北京永定门外,明永历中始建为园囿。清置总尉防御等官把守,其中养殖禽兽,专供皇帝游猎享乐。 -
南荒
nán/nā huāng
指南方荒凉遥远的地方。 -
南都
nán/nā dū/dōu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汉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
南荣
nán/nā róng
1.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2.南方之地。 3.复姓。周有南荣趎。见《庄子.庚桑楚》。 -
南越
nán/nā yuè
1.亦作"南粤"。 2.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 3.国名。秦末赵佗建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 4.指越南。 -
南齐
nán/nā qí
南朝朝代名。公元479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都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现在的四川,北到淮河﹑汉水,史称南齐。公元502年为南朝梁所灭。 -
南野
nán/nā yě
1.南面的田野。 2.指苍梧山,在今湖南省。 3.亦作"南壄"。古县名。秦置。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康县西南。 -
南膜
nán/nā mó
见"南无"。 -
南陇
nán/nā lǒng
犹南亩。 -
南馔
nán/nā zhuàn
南方口味的菜肴。 -
南辫
nán/nā biàn
古指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其俗编发为辫,故称。 -
南选
nán/nā xuǎn
1.唐高宗时,因桂广交黔等地,可选任土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就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选取适当人才,称为南选。参阅《唐会要.南选》﹑《新唐书.选举志下》。 2.金太宗时,选拔人才,设南北二选。至海陵王时,合南北选为一。参阅《金史.选举志一》。 -
南粤
nán/nā yuè
见"南越"。 -
南粮
nán/nā liáng
明清时从江苏﹑浙江等南方数省征集并由水道运至京师的粮食。 -
南纪
nán/nā jì/jǐ
1.《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后因以指南方。 2.即南戒。 -
南鄙
nán/nā bǐ
南方边境地区。 -
南至
nán/nā zhì
即冬至。 -
南维
nán/nā wéi
南面的地维。地维,古代神话谓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 -
南董
nán/nā dǒng
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着称。《宋书.自序》:"臣远愧南﹑董﹐近谢迁﹑固﹐以闾阎小才﹐述一代盛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辞宗丘明﹐直归南董。"后用以借称忠于史实的优秀史官。 -
南阳
nán/nā yáng
1.古地名。春秋晋地。 2.古地名。战国齐地。 3.郡名。秦置,包有河南省旧南阳府和湖北省旧襄阳府。 -
南翔
nán/nā xiáng
1.向南飞。 2.镇名。在上海市嘉定县南。传说昆山临江乡有一寺,初掘地得石,有两只白鹤经常停集其上,后来鹤飞去不返,僧为之号泣,石上忽有题诗"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空迹在名基"等句,因名寺南翔,镇又以寺得名。见宋范成大《吴郡志·异闻》。 -
南雅
nán/nā yǎ
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小雅》和《大雅》。 -
南辕
nán/nā yuán
车辕向南。谓车向南行。 -
南阜
nán/nā fù
1.南山,指庐山。 2.南面的山冈。 -
南蓢
nán/nā lǎng
村镇名。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 -
南针
nán/nā zhēn
即指南针。因能指示方向,故常用来比喻正确的指导和准则。 -
南邦
nán/nā bāng
南国;南方。 -
双南
shuāng nán/nā
"双南金"的略语。 -
司南
sī nán/nā
1.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2.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 3.司南车的省称。 4.犹司晨。 -
周南
zhōu nán/nā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汉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
和南
hé/hè/huó/huò/hú nán/nā
佛教语。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 -
图南
tú nán/nā
《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
塞南
sāi/sài/sè nán/nā
边塞以南的地区,指中原。 -
夏南
xià nán/nā
春秋时陈大夫夏征舒的别名。 -
天南
tiān nán/nā
指岭南。亦泛指南方。 -
夫南
fū/fú nán/nā
即扶南﹐中南半岛古国。位今柬埔寨。 -
奇南
qí/jī nán/nā
见"奇南香"。 -
宁南
níng/nìng nán/nā
指明左良玉。左于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故称。 -
山南
shān nán/nā
古时泛指太华﹑终南两山以南之地。 -
峤南
jiào/qiáo nán/nā
指岭南。 -
岭南
lǐng/líng nán/nā
指南岭以南地区。 -
巢南
cháo nán
语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后因以"巢南"指思念故土。 -
幕南
mù nán/nā
漠南。幕,通"漠"。古代泛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 -
征南
zhēng nán/nā
1.指晋征南大将军羊祜。 2.指晋杜预。预卒赠征南大将军。 -
戴南
dài nán/nā
鸟名。即戴胜。 -
指南
zhǐ nán/nā
指南针。比喻正确的指导或依据:人生指南|旅行指南。 -
斗南
dǒu nán
1.《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 2.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
楚南
chǔ nán/nā
南楚。因楚在中原之南,故称。 -
樊南
fán nán/nā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别称。李商隐有《樊南文集》,故常以樊南称之。 -
水南
shuǐ nán/nā
见"水南山人"。 -
江南
jiāng nán/nā
①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②泛指长江以南。 -
河南
hé nán/nā
1.指黄河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 2.秦汉时代称今河套以南地区。 3.省名,别称豫。省会郑州市。 -
济南
jǐ nán
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西部,南临泰山,北临黄河,面积4875平方公里,人口335万,其中市区132万。位于丘陵和平原交界地,泉水很多,素有“泉城”之称。为山东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
海南
hǎi nán/nā
旧指今海南岛地区。亦泛指南部滨海地区。 -
淮南
huái nán/nā
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特指安徽的中部。 -
湖南
hú nán
中国南部的省,简称湘。面积211800万平方公里,人口6128万(1990),省会长沙。湖南省东、南、西三部分为山地丘陵,中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湘、资、沅、澧四水向北流入洞庭湖。该省为中国江南交通枢纽,京广、湘桂、淅赣、湘黔铁路经本省,全省铁路总长2千多公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是中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锑储量占世界第一。是中国南方的林业基地和以稻米为主的粮食产区。 -
漠南
mò nán/nā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
直南
zhí nán/nā
正南。 -
石南
shí/dàn nán/nā
植物名。花供观赏,叶可入药。 -
社南
shè nán/nā
复姓。 -
离南
lí nán/nā
1.南方。 2.草名。又名通脱木﹐俗称通草。 -
荆南
jīng nán/nā
1.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 2.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高季兴任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世称荆南或南平。963年为北宋所灭。 -
西南
xī nán/nā
一般指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