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南闱 nán/nā wéi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相关:

详解

“南闱”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
### 一、基本含义
* 拼音:nán wéi
* 基本释义:原指南门,但在明清科举考试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历史含义。
### 二、科举考试中的含义
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南闱”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江南乡试:
-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江南乡试被称为“南闱”,与之相对应的是北京的顺天乡试,被称为“北闱”。这一划分主要基于地理区域,江南乡试主要覆盖江南地区的考生。
-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秦淮河畔,是明清两代江南乡试的考场,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这里举办的乡试,因其地理位置在南方,故被称为“南闱”。
2. 录取比例:
- 在明代,为了平衡南北方士子在科举中的比例,曾实行过南、北分卷制度。从仁宗洪熙元年(1425)起,会试(礼部试、礼闱)中,南人、北人分房取中,规定录取名额中南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占十分之四,这种划分也被称为南闱、北闱。
- 在宣德、正统年间,又进一步细化为南、北、中三闱,每百人之中,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3. 历史地位:
- 江南贡院作为“南闱”的考场,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明清两代,这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总结
综上所述,“南闱”一词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它原指南门,但在科举考试中则指江南乡试及其考场江南贡院。这一划分不仅体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南北方士子在科举中的竞争与平衡。同时,“南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