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南司 nán/nā sī

1.南北朝时南朝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 2.唐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南司"。

相关:

详解

南司是一个古代的称谓,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南北朝时期:
- 南朝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因此被称为南台。
- 南台之长御史中丞因此被称为“南司”,专职监察、弹劾。
- 这一称谓出自《梁书·江淹传》等历史文献。
2. 唐代:
-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设在皇宫南面,因此这些机构合称为“南衙”,也称作“南司”。
- 这一称谓在《旧唐书·宋申锡传》等文献中有所体现。
3. 现代含义:
- 在现代汉语中,南司一词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暗指官僚主义、官僚体制或腐败现象。
- 它常用于形容官场、政府机构或官员的负面现象,如评论官僚主义、官僚体制或腐败现象的文章、讨论或演讲中。
总结来说,南司这一词语在古代有着不同的指代意义,主要是与官职和政府机构的位置相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于形容官场的负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