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六” 词语大全
-
六丁
liù/lù dīng/zhēng
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 -
六味
liù/lù wèi
苦﹑酸﹑甘﹑辛﹑咸﹑淡。 -
六世
liù/lù shì
指秦国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先王。如:奋六世之余烈。——汉·贾谊《过秦论》。 -
六喻
liù/lù yù
即六如。详该条。 -
六儿
liù/lù ér/er
杂剧中家僮的通称﹐犹婢女之称"梅香"。 -
六号
liù/lù hào/háo
古代对三种神祇和三种祭品各有美称﹐合称"六号"。 -
六历
liù/lù lì
1.上古时的六种历法。 2.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 -
六同
liù/lù tóng/tòng
即六吕。阴律六﹐以铜为管﹐故名。 -
六器
liù/lù qì
1.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2.指六种乐器。 -
六博
liù/lù bó
见"六簙"。 -
六参
liù/lù cān/shēn
谓一月朝参六次。 -
六军
liù/lù jūn
1.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2.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
六义
liù/lù yì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
六壬
liù/lù rén
旧时一种占卜方法,用阴阳五行来推算吉凶祸福(六十组干支中,起头是‘壬 ’字的有六组,故称六壬):精于~。 -
六像
liù/lù xiàng
1.亦作"六象"。 2.指凤的形象。 -
六井
liù/lù jǐng
又称钱塘六井。即: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唐李泌做杭州刺史时﹐因居民饮水苦恶﹐引西湖水而成。井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内﹐多已湮没。 -
六更
liù/lù gēng/gèng
宋宫中更漏较民间为短﹐宫中五更﹐民间才四更。宫中五更过后﹐梆鼓交作﹐始开宫门﹐俗称之六更。 -
六属
liù/lù shǔ/zhǔ
上古谓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属官。参阅《周礼.天官.小宰》。 -
六区
liù/lù qū/ōu
谓上下四方。 -
六料
liù/lù liào
指六谷。 -
六律
liù/lù lǜ
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六和
liù/lù hé/hè/huó/huò/hú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
六柄
liù/lù bǐng
旧谓统治者所掌握的生﹑杀﹑贵﹑贱﹑贫﹑富六种权力。 -
六月
liù/lù yuè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宣王北伐也。"《国语.晋语四》:"秦伯赋《六月》。"韦昭注:"《六月》﹐道尹吉甫佐宣王征伐﹐复文武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重耳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 -
六尊
liù/lù zūn
六种注酒器。 -
六功
liù/lù gōng
六种功绩。 -
六术
liù/lù shù/shú/zhú
1.指军事上的六项原则。 2.指占日﹑占月﹑占星气﹑律吕﹑甲子﹑算数。 -
六堂
liù/lù táng
指明清国子监所设之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
六戚
liù/lù qī
六种亲属。 -
六佾
liù/lù yì
1.周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杜预注:"六六三十六人。"孔颖达疏:"何休说如此﹐服虔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谷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后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2.夏代天子之乐舞格局。 -
六官
liù/lù guān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
六宝
liù/lù bǎo
指明王圣人﹑玉﹑龟﹑珠﹑金﹑山林薮泽。古谓六者为国家之宝﹐故云。 -
六刺
liù/lù cì/cī
滩名﹐在安徽省泾县陵阳溪。 -
六嬖
liù/lù bì
谓春秋时齐桓公所宠幸的六个姬妾: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宋华子。桓公死﹐六姬之子争立﹐酿成齐国内乱。见《左传.僖公十七年》。 -
六乐
liù/lù lè/yuè
1.谓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古乐。 2.泛指音乐。 3.指六种金属乐器:钟﹑镈﹑錞﹑镯﹑铙﹑铎。 -
六征
liù/lù zhēng
1.亦作"六证"。 2.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征﹐验证。 -
六兽
liù/lù shòu
1.谓麋﹑鹿﹑熊﹑麕﹑野豕﹑兔。或谓"熊"当为"狼"。 2.指皇后发簪上的熊﹑虎﹑赤熊﹑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等六种饰物。 -
六梢
liù/lù shāo/sào
翅毛。 -
六寝
liù/lù qǐn
古天子的宫寝有六:路寝一﹐小寝五。 -
六变
liù/lù biàn
谓乐章改变六次。古代祭百神﹐乐章变六次祭典始成。 -
六文
liù/lù wén
1.指六书。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
六师
liù/lù shī
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干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六军"。 -
六事
liù/lù shì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2.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 5.指六书。 -
六宇
liù/lù yǔ
谓天地四方。 -
六司
liù/lù sī
1.隋宫廷女官名。隋文帝开皇二年﹐宫内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络\\。六司:一司令﹐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二司乐﹐掌音律;三司饰﹐掌簪珥花严;四司医﹐掌方药卜筮;五司筵﹐掌铺设洒扫;六司制﹐掌衣服裁缝。参阅《隋书.后妃传序》。 2.唐府州置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官。 -
六如
liù/lù rú
也称六喻。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六洲
liù/lù zhōu
指世界的六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
六关
liù/lù guān
1.六个关卡。《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注:"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以禁絶末游﹐而废之。"一说关卡名。 2.指作诗应把握的六个主要之点。 -
六丑
liù/lù chǒu
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字﹐仄韵﹐宋周邦彦创制。宋周密《浩然斋雅谈》云﹐邦彦所以名此词为六丑﹐以其犯六调﹐声虽美而难唱﹐故以高阳氏之六子﹐皆才而丑相比。明杨慎以其名不雅﹐易名《个侬》。但清王奕清《词谱》于《六丑》之外另收《个侬》﹐为宋廖莹中所作词﹐即以起句"恨个侬无赖"为名。双调一百五十九字﹐仄韵﹐与《六丑》词异。 -
六弢
liù/lù tāo
见"六韬"。 -
六冕
liù/lù miǎn
六种冕服。 -
六教
liù/lù jiào/jiāo
六经之教。 -
六欲
liù/lù yù
佛教指色欲、形貌欲等六种欲望,泛指人的各种欲望:七情~。 -
六出
liù/lù chū
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 2.谓一花生六瓣。 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 -
六气
liù/lù qì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2.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4.中医术语。或指寒﹑热﹑燥﹑湿﹑风﹑火六种症候。 5.中医术语。或指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以其本为气所化﹐故名。见《灵枢经.决气》。 -
六大
liù/lù dà/dài/tài
商周时六种官职之总称。 -
六察
liù/lù chá
1.唐宋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 2.监察御史的代称。 -
六志
liù/lù zhì
指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
六尘
liù/lù chén
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 -
六弓
liù/lù gōng
六种弓。 -
六嫔
liù/lù pín
古诸侯宫中的六女官。 -
六冲
liù/lù chōng/chòng
阴阳家谓十二支中子与午相冲,卯与酉相冲,辰与戌相冲,丑与未相冲,寅与申相冲,巳与亥相冲。旧时选日家、星命家皆据以断凶吉。 -
六吕
liù/lù lǚ
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
六位
liù/lù wèi
1.即《易》卦之六爻。 2.谓君﹑臣﹑父﹑子﹑夫﹑妇。 -
六梦
liù/lù mèng
古代把梦分为六类﹐根据日月星辰以占其吉凶。 -
六天
liù/lù tiān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
六享
liù/lù xiǎng
周宗庙的六种祭祀。 -
六指
liù/lù zhǐ
1.谓上下四方。 2.谓一手(或脚)长六个指头。 -
六峜
liù/lù fǎ
《管子.轻重戊》:"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旧注谓"峜"即计数之"计"﹐六计﹐犹《周髀算经》之类。清洪颐煊﹑庄述祖谓"峜"当作"佱"﹐乃古文"法"字。近人闻一多谓"佱"假借为"法"﹐六法﹐即《易通卦验》所云干﹑离﹑艮﹑兑﹑坎﹑坤。郭沫若以"六峜"古本作"大陆"﹐"峜"乃"坴"之讹﹐"大坴"﹐即乾坤六法。参阅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
六国
liù/lù guó
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
六微
liù/lù wēi
1.指臣下六种微妙幽隐之事。 2.古代研究人体病变原理的术语。《素问》有《六微旨大论篇》﹐姚止庵题解云:"天有六气﹐人有三阴三阳﹐上下相应﹐变化于是乎生﹐疾病于是乎起;其旨甚微﹐故曰六微旨大论也。"因以"六微"指医道。 -
六材
liù/lù cái
1.指六工制作器物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2.指制弓之六材:干﹑角﹑筋﹑胶﹑丝﹑漆。 3.泛指各种用材。 -
六乡
liù/lù xiāng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
六庚
liù/lù gēng
传说主灾害的神兽名。 -
六书
liù/lù shū
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
六宫
liù/lù gōng
古代皇后的寝宫,后也指后妃或其居所:六宫粉黛无颜色。 -
六候
liù/lù hòu
谓六种占梦之法。 -
六朝
liù/lù zhāo/cháo
①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合称六朝。②泛指南北朝时期:~文ㄧ~书法。参看〖南北朝〗。 -
六度
liù/lù dù/duó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
六情
liù/lù qíng
1.人的六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恶。 2.指廉贞﹑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狼六种性情。古代数术家据阴阳五行﹐由喜﹑怒﹑哀﹑乐﹑好﹑恶推演而出。谓恶行廉贞﹐寅午主之;喜行宽大﹐巳酉主之;哀行公正﹐戌丑主之;乐行奸邪﹐辰未主之;怒行阴贼﹐亥卯主之;好行狼贪﹐申子主之。见《汉书.翼奉传》。 3.人的六种情欲。 4.犹六义。 5.犹六根。 -
六牲
liù/lù shēng
即六畜:马﹑牛﹑羊﹑豕﹑犬﹑鸡。《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郑玄注:"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又《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此六牲与《牧人》不同。《牧人》之六牲谓马牛羊豕犬鸡﹐此六牲则牛羊豕犬雁鱼也。盖膳夫之饮食膳羞﹐与《食医》之六食﹑六膳﹑百羞相应。"可备一说。 -
六代
liù/lù dài
1.指黄帝﹑唐﹑虞﹑夏﹑殷﹑周。 2.指唐﹑虞﹑夏﹑殷﹑周﹑汉。 3.指夏﹑殷﹑周﹑秦﹑汉﹑魏。三国魏曹冏有《六代论》﹐论夏﹑殷﹑周﹑秦﹑汉﹑魏兴衰之由。文见《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论》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4.指三国吴﹑东晋和南朝之宋﹑齐﹑梁﹑陈。 -
六帖
liù/lù tiè/tiě/tiē
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
六一
liù/lù yī
1.见"六一泥"。 2.宋欧阳修晩年的自号。详"六一居士" 3.指六一泉。 4.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简称。详"六一儿童节"。 -
六幕
liù/lù mù
指天地四方。 -
六房
liù/lù fáng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后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
六币
liù/lù bì
古代朝聘所献的六种礼物。 -
六扰
liù/lù rǎo
指六畜。 -
六押
liù/lù yā
唐制﹐中书省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因以"六押"为中书舍人之别称。 -
六印
liù/lù yìn
1.谓六国相印。 2.六将军印。 3.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
六德
liù/lù dé
1.谓人的六种美德。 2.古代使臣的六项守则。 3.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 4.兵家之六德:礼﹑仁﹑信﹑义﹑勇﹑智。 -
六奋
liù/lù fèn
犹言六出。 -
六合
liù/lù hé/gě
〈书〉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
六地
liù/lù dì/de
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 -
六引
liù/lù yǐn
1.引挽天子丧车的绳索。 2.古乐曲名。 -
六牙
liù/lù yá
谓六牙白象。佛教谓象柔顺而有力。"六牙"表示六种神通。菩萨自兜率天降生,即化乘六牙白象入胎。见《瑞应本起经》卷上。亦为普贤菩萨的坐骑。见《法华经·普贤劝发品》。 -
六工
liù/lù gōng
六种工匠。 -
六挚
liù/lù zhì
1.亦作"六贽"。 2.古代相见馈赠的六种礼物。 -
六法
liù fǎ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后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
六晋
liù/lù jìn
谓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 -
六夷
liù/lù yí
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 -
六念
liù/lù niàn
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盘经》卷十八。 -
六弊
liù/lù bì
见"六蔽"。 -
六仪
liù/lù yí
1.谓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等六种礼仪。 2.唐开元时﹐宫内设女官﹐其中有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合称"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皇后之礼仪。见《新唐书.百官志二》﹑《新唐书.后妃传序》。 -
六斋
liù/lù zhāi
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见《大智度论》卷六五。 -
六传
liù/lù chuán/zhuàn
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
六慎
liù/lù shèn
谓国君所应谨慎的六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和)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后以为立身处世的箴言。 -
六幽
liù/lù yōu
指天地四方。 -
六漠
liù/lù mò
犹六幕。 -
六奇
liù/lù qí/jī
指汉陈平为高祖刘邦所谋画的六奇计。《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后因以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
六五
liù/lù wǔ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六泉
liù/lù quán
1.亦称"六钱"。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所铸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合称泉货六品。除小泉﹑大泉外﹐其他流通不广。参阅《汉书·食货志下》。 2.泉名。一在安徽省青阳县五溪山之南﹐俗称六泉口。一在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其泉有六源﹐故名。 -
六命
liù/lù mìng
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六命为王之卿。 -
六戎
liù/lù róng
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
六婆
liù/lù pó
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
六务
liù/lù wù
1.谓国君所必须勉力从事的六事。 2.宋代于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所设之六处官方茶叶贸易机构。也称六榷务。 -
六彝
liù/lù yí
祭祀所用的六种酒器。因刻画图饰各异﹐而名目不同。 -
六分
liù/lù fēn/fèn
1.谓六分之一。 2.谓六分长﹐一寸的十分之六。 3.谓十分之六。 4.谓分为六等份。 -
六姻
liù/lù yīn
犹六亲。 -
六列
liù/lù liè
1.古乐名。 2.谓《古列女传》之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六篇。 -
六害
liù/lù hài
阴阳家之说。谓年﹑月﹑日之辰皆有六合﹐与六合相冲之辰亦有六﹐是为六害。如正月建寅﹐与亥合﹐与巳则冲﹐故寅与巳为害;二月建卯﹐与戌合,与辰冲,故卯与辰为害。馀类推。年﹑日之六害亦仿此。 -
六凿
liù/lù záo/zuò
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
六根
liù/lù gēn
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认为这六者是罪孽的根源:~清净。 -
六六
liù/lù liù/lù
1.六的六倍﹐三十六。 2.谓巫山三十六峰。 3.鲤鱼的别称。 -
六傅
liù/lù fù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西晋末始置此六职。唐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宋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
六爻
liù/lù yáo
《易》卦之画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画﹐故称。如﹐干卦之﹐坤卦之。爻分阴阳﹐"-"为阳爻﹐称九;"--"为阴爻﹐称六。每卦六爻﹐自上而上数:阳爻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孔颖达疏:"言六爻递相推动而生变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后因以指占卜。 -
六入
liù/lù rù
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
六家
liù/lù jiā/gū/jie
1.指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汉司马谈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 3.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吴韦昭﹑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魏刘劭﹑隋刘炫﹑南朝齐陆澄。 -
六亲
liù/lù qīn/qìng
六种亲属,究竟指哪些亲属说法不一,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不认。 -
六典
liù/lù diǎn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 2.隋宫廷中的女官。 3.《唐六典》的省称。 -
六时
liù/lù shí
1.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 2.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3.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昼夜分言﹐则谓"六时"。常以指白日。 -
六本
liù/lù běn
古谓立身行事的六项根本:孝﹑哀﹑勇﹑能﹑嗣﹑力。 -
六桥
liù/lù qiáo
浙江省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之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宋苏轼所建。亦指西湖里湖之六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明杨孟瑛所建。参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 -
六率
liù/lù shuài/lǜ
1.北周警卫之制﹐设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左右旅贲率掌旅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总称"六率"﹐由左右武伯分别统率。见《隋书·礼仪志七》。 2.唐有东宫六率﹐与十二卫分领府兵﹐所领军士各有名号:左右卫率府所领称射乘﹐左右司御率府所领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所领称直荡。 -
六族
liù/lù zú
1.指西周初﹐周王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 2.指春秋时晋国之六卿。 3.指六亲。 -
六容
liù/lù róng
古代教民所习之六事。 -
六子
liù/lù zǐ
谓《易》八卦中的震﹑巽﹑坎﹑离﹑艮﹑兑。此六卦皆由构成干卦的阳爻和构成坤卦的阴爻组成﹐故称。 -
六市
liù/lù shì
犹六街﹐指都市的大街闹市。 -
六淫
liù/lù yín
1.谓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太过而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 2.中医名词。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乃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 -
六府
liù/lù fǔ
中医术语。也称“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消化、转输、传导水谷精微与糟粕等功能。 -
六狄
liù/lù dí
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 -
六御
liù/lù yù
1.亦作"六驭"。 2.指天子的车驾。语出《易.干》:"时乘六龙以御天。" -
六清
liù/lù qīng
即六饮。《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郑玄注:"六清,水﹑浆﹑醴﹑凉﹑医﹑酏。"孙诒让正义:"此即《浆人》之'六饮'也。''即'酏'之俗。"后用以泛指饮料。 -
六燕
liù/lù yàn/yān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并燕雀重一斤。问燕雀一枚各重几何?"因以"六燕"为铨叙用典。 -
六廐
liù/lù jiù
古制天子有马六厩。汉曰: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辂軨﹑大厩﹐马皆万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旧仪》。唐曰: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
六尺
liù/lù chǐ/chě
1.见"六尺之孤"。 2.指成年男子之身躯。 -
六学
liù/lù xué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
六幺
liù/lù yāo
见"六幺令"。 -
六沴
liù/lù lì
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 -
六州
liù/lù zhōu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时六州郡。 3.乐曲名。 -
六极
liù/lù jí
1.谓六种极凶恶之事。 2.谓上下四方。 3.谓命﹑丑﹑福﹑赏﹑祸﹑罚。 4.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 -
六枳
liù/lù zhī
谓枳树编的六藩篱。 -
六尚
liù/lù shàng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隋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隋同。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 2.隋唐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
六正
liù/lù zhèng
1.春秋晋统帅三军的六卿。 2.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 -
六渠
liù/lù qú/jǔ
见"六辅渠"。 -
六道
liù/lù dào
1.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 2.佛教语。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
六骡
liù/lù luó
匈奴单于所乘之六匹骡马。《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书.霍去病传》作"六臝"。后以指入侵者的坐骑。 -
六队
liù/lù duì/zhuī
王莽时所设的六个行政区。队﹐通"遂"。 -
六饮
liù/lù yǐn/yìn
古天子的六种饮料。 -
六际
liù/lù jì
犹六合。 -
六醴
liù/lù lǐ
犹六气。 -
六顺
liù/lù shùn
谓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
六驭
liù/lù yù
见"六御"。 -
六食
liù/lù shí
1.六谷所作的食物。 2.古代军事家为长期坚守城池所提出的一种节约粮食的措施:一斗粮食分为六份﹐每天吃两份﹐为一人三天的限量。 -
六驳
liù/lù bó
1.兽名。亦省称"驳"。 2.树木名。即梓榆。 -
六逸
liù/lù yì
指竹溪六逸。 -
六鼓
liù/lù gǔ
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 -
六鹢
liù/lù yì
1.亦作"六鶂"。 2.《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杜预注:"鹢﹐水鸟。高飞遇风而退。宋人以为灾﹐告于诸侯﹐故书。"《史记.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风疾也。"后以指灾异或局势逆转。 -
六耳
liù/lù ěr
谓第三者。 -
六魄
liù/lù pò
古人迷信﹐以为人体有七魄﹐人死﹐除一魄守其骸骨﹐馀六魄皆沦散。 -
六瑚
liù/lù hú
商代盛黍稷的六祭器。瑚﹐祭器名。 -
六龙
liù/lù lóng
1.谓《易》干卦的六爻。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4.六兄弟的美称。 -
六路
liù/lù lù
指上、下、前、后、左、右。泛指周围、各个方面:眼观~,耳听八方。 -
六辔
liù/lù pèi
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孔颖达疏:"四马八辔,而经传皆言六辔,明有二辔当系之。马之有辔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骖马欲入,则逼于胁驱,内辔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骖内辔系于轼前,其系之处以白金为觼也。"后以指称车马或驾驭车马。 -
六窗
liù/lù chuāng
犹六根。 -
六骥
liù/lù jì
1.谓驾车的六骏马。 2.相传羲和为日御﹐驾六龙﹐故亦以"六骥"比喻日光﹑光阴。 -
六迷
liù/lù mí
谓作诗的六种糊涂认识。 -
六贽
liù/lù zhì
见"六挚"。 -
六筦
liù/lù guǎn
西汉末年王莽为增加税收所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即酒﹑盐﹑铁专卖﹐铸钱和收山泽税。见《汉书.王莽传中》。亦作"六管"。 -
六院
liù/lù yuàn
1.唐山南道之精兵。 2.宋官署名﹐登闻检院﹑登闻鼓院﹑官告院﹑都进奏院﹑诸军司粮料院﹑审计院之合称。 3.院﹐指行院﹐歌妓集聚之地。明初南京妓院著名者有来宾﹑重译﹑轻烟﹑淡粉﹑梅妍﹑柳翠六院﹐后遂以为妓院的代称。 4.犹六宫。明清时后妃所居之地。皇宫之内廷﹐在三宫的两边﹐有东西六宫﹐东六宫是:斋宫﹑景仁宫﹑承干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西六宫是: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重华宫。此即旧时民间流传所谓"六院"。 -
六联
liù/lù lián
古代谓六方面的政务须官府各部门联合行事。 -
六画
liù/lù huà
1.亦称"六位"。 2.以《易》之每卦为六画﹐故名。 -
六部
liù bù
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
六籍
liù/lù jí
1.即六经。 2.佛教著作《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称禅家六籍。 -
六羽
liù/lù yǔ
1.古代诸侯的乐舞。有六列﹐每列六人﹐持羽而舞﹐故名。 2.即六翮。 -
六赤
liù/lù chì
骰子。 -
六章
liù/lù zhāng
谓青﹑赤﹑黄﹑白﹑黑﹑玄六色。 -
六钟
liù/lù zhōng
亦作“六锺”。六吕。十二律中属阴声之六音。 -
六遂
liù/lù suì/suí
周制: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
六经
liù/lù jīng
也称“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皆史。 -
六誓
liù/lù shì
《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
六韺
liù/lù yīng
见"六英"。 -
六蓺
liù/lù yì
见"六艺"。 -
六眷
liù/lù juàn
犹六亲。 -
六证
liù/lù zhèng
见"六征"。 -
六飞
liù/lù fēi
1.亦作"六騑"﹑"六蜚"。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故名。《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六马之疾若飞。"《汉书.爰盎传》作"六飞"。后因以指称皇帝的车驾或皇帝。 2.喻帝位或皇权。 3."六月飞霜"之省。 4.指飞雪。 -
六祖
liù/lù zǔ
佛家称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他师承五祖弘忍﹐主张直澈心源﹐顿悟成佛。慧能起初弘法岭南﹐是为南宗﹐其后蔚为"五家七宗"﹐影响深远。有《坛经》传世。见宋志盘《佛祖统纪·达磨禅宗》。 -
六铢
liù/lù zhū
1.四分之一两。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2.古钱币名。详"六铢钱"。 3.指六铢衣。 -
六行
liù/lù xíng/háng
1.六个行列。 2.指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礼﹑户﹑工﹑刑﹑兵六部。泛指朝廷官吏。 -
六阳
liù/lù yáng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 -
六穗
liù/lù suì
一茎生六穗的嘉禾﹐古人视为一种祥瑞。 -
六簙
liù/lù bó
1.亦作"六博"。 2.古代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 -
六齐
liù/lù qí
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配方。 -
六蕃
liù/lù fán/fān/bō/pí
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
六腑
liù/lù fǔ
中医称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
六王
liù/lù wáng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
六齍
liù/lù zī
谓六谷。 -
六祈
liù/lù qí
古代祈祷鬼神以期消除灾异的六种祭祀。 -
六轮
liù/lù lún
转轮手枪的一种,转轮上有六个装子弹的孔。 -
六言
liù/lù yán
1.六种美德:仁﹑知﹑信﹑直﹑勇﹑刚。 2.谓六言诗。每句均为六字的诗。 -
六贼
liù/lù zéi
1.谓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 2.指北宋末之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六人。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钦宗纪》。 3.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见《楞严经》卷四。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谓此六根妄逐尘境﹐如贼劫财。 -
六管
liù/lù guǎn
玉制六律管。 -
六馆
liù/lù guǎn
1.国子监之别称。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宋元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 2.谓清之实录馆﹑文颖馆﹑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四库会要馆﹑内廷方略馆。 -
六蔽
liù/lù bì
1.亦作"六弊"。 2.谓因不好学而造成的六种弊端。《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后因以谓不学无识。 -
六纬
liù/lù wěi
1.六种纬书。即《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 2.指五脏(心肝肺肾脾)及胆。 -
六礼
liù/lù lǐ
1.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 4.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 -
六通
liù/lù tōng/tòng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
六箸
liù/lù zhù
古博弈之具。 -
六识
liù/lù shí/zhì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前六识"。 -
六騑
liù/lù fēi
见"六飞"。 -
六节
liù/lù jié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 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
六见
liù/lù jiàn/xiàn
谓周时诸侯见天子的六种形式:朝﹑宗﹑觐﹑遇﹑会﹑同。 -
六甲
liù/lù jiǎ
①古代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相配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因笔画比较简单,多为儿童练字之用:学~。②旧时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 -
六采
liù/lù cǎi/cài
谓天地四方之色﹐即青﹑白﹑赤﹑黑﹑玄﹑黄六色。 -
六老
liù/lù lǎo
眼睛的别称。 -
六纛
liù/lù dào
1.六面军中大旗。唐节度使军中所用。 2.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 -
六贵
liù/lù guì
指南朝齐废帝东昏侯所宠信之萧遥光﹑萧坦之﹑徐孝嗣﹑刘暄﹑江祏﹑江祀六人。 -
六玺
liù/lù xǐ
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
六陈
liù/lù chén/zhèn
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粮食﹐以其可以久藏﹐故称"六陈"。 -
六纪
liù/lù jì/jǐ
1.指封建社会中的六种伦常关系。 2.传说自遂人氏至伏羲氏凡六纪。 -
六韬
liù tāo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
六符
liù/lù fú
谓三台六星的符验。《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用为称颂朝廷或辅臣之词。 -
六葩
liù/lù pā
雪的别称。雪花六角﹐故名。 -
六骏
liù/lù jùn
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
六相
liù/lù xiāng/xiàng
1.传说辅佐黄帝的六臣: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掌天地四方。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
六虱
liù/lù shī
谓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弱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见《商君书·靳令》。 -
六脉
liù/lù mài/mò
1.中医切脉的六个部位。人的左右手腕各分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 2.中医对浮﹑沉﹑长﹑短﹑滑﹑涩六种脉象的总称。 -
六要
liù/lù yào/yāo
古代画论所总结的绘画的六个要领。其说有二:(1)五代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2)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其说本南朝齐谢赫画家六法。参见"六法"。 -
六结
liù/lù jié/jiē
佛教语。以一巾编系六结﹐喻唯一之真性因妄执分别而结为六根。 -
六珈
liù/lù jiā
古贵族妇女发簪上的玉饰。 -
六陵
liù/lù líng
指永思陵﹑永阜陵﹑永崇陵﹑永茂陵﹑永穆陵﹑永绍陵﹐乃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的陵墓﹐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十八公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
六玉
liù/lù yù
1.谓祭天地四方神所用的六种玉器。 2.六玉饰。 -
六藏
liù/lù cáng/zàng
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成玄英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 -
六衢
liù/lù qú
1.谓上下四方的通道。 2.犹六街。 -
六鳌
liù/lù áo
亦作“六鼇”。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 岱舆 、 员峤 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
六马
liù/lù mǎ
1.谓驾车之马众多。 2.秦以后﹐皇帝之车驾用六马。 3.六种类型之马。 -
六趣
liù/lù qù/cù
犹六道。 -
六膳
liù/lù shàn
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
六郡
liù/lù jùn
指汉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 -
六霙
liù/lù yīng
见"六英"。 -
六等
liù/lù děng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汉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
六骸
liù/lù hái
谓身首四肢。 -
六角
liù/lù jiǎo/jué
1.东汉时﹐匈奴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斩将王﹐总称"六角"。 2.六角扇。 -
六禽
liù/lù qín
六种供膳的禽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郑玄注则"六禽﹐于禽献及六挚﹐宜为羔﹑豚﹑犊﹑麛﹑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说与郑司农异。 -
六钱
liù/lù qián
见"六泉"。 -
六闲
liù/lù xián
谓六吕。古乐声调的名称。 -
六翮
liù/lù hé
1.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2.指鸟。 -
六雄
liù/lù xióng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
六米
liù/lù mǐ
六种粮食作物。 -
六虚
liù/lù xū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 2.上下四方。 -
六用
liù/lù yòng
佛教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功能。 -
六郎
liù/lù láng/làng
1.《旧唐书·杨再思传》:"易之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张昌宗行六﹐故云。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2.宋杨继业之六子杨延昭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契丹兵将﹐人称杨六郎。详见《宋史》本传。 -
六谷
liù/lù gǔ/gǔ/yù
①稻、黍、稷、粱、麦、菰米的合称。另说指稻、粱、菽、麦、黍、稷。②“玉米”的俗称,因其在五谷之外。 -
六计
liù/lù jì
1.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 2.指六出奇计。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
六钧
liù/lù jūn
《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杜预注:"颜高﹑鲁人。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 -
六蛮
liù/lù mán
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
六鶂
liù/lù yì
见"六鹢"。 -
六街
liù/lù jiē
1.唐京都长安的六条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僥巡六街。"胡三省注:"长安城中左﹑右六街,金吾街使主之;左﹑右金吾将军掌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唐司空图《省试》诗:"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北宋汴京也有六街。《宋史.魏丕传》:"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诏左右街各募卒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宋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诗:"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2.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 -
六跸
liù/lù bì
天子的车驾。天子出行则警跸﹐故谓天子所驾六马为六跸。 -
六逆
liù/lù nì
古代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六种悖逆行为。 -
六疾
liù/lù jí
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 -
六署
liù/lù shǔ
南朝齐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领导的六个官署。 -
六监
liù/lù jiān/jiàn
王莽时之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大赘﹐位皆上卿﹐号称"六监"。 -
六省
liù/lù shěng/xǐng
指唐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 -
六艺
liù/lù yì
①古代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②古代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
六辅
liù/lù fǔ
谓西汉的畿辅六郡。 -
六莹
liù/lù yíng
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所作。 -
六论
liù/lù lùn/lún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
六诗
liù/lù shī
1.犹六义。 2.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五代齐己《风骚旨格》。 -
六色
liù/lù sè/shǎi
谓青﹑白﹑赤﹑黑﹑玄﹑黄六色。 -
六神
liù/lù shén
古人指主宰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泛指心神:~不安ㄧ~无主。 -
六臣
liù/lù chén
1.指商代的六大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 2.指汉初的六反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相贯高﹑代王陈豨。 3.指唐代注解《文选》的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 4.指唐末的六佞臣:张文蔚﹑杨涉﹑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唐哀帝逊位于朱温﹐张文蔚﹑苏循分别为正副册礼使,杨涉﹑张策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薛贻矩﹑赵光逢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
六舞
liù/lù wǔ
1.六种乐舞。谓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 2.六种乐舞。谓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
六蜚
liù/lù fěi/fēi
见"六飞"。 -
六畜
liù/lù xù/chù
指猪、牛、羊、马、鸡、狗,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五谷丰登,~兴旺。 -
六祝
liù/lù zhù
谓祭神的六种祈祷辞。 -
六界
liù/lù jiè
见"六大"。 -
六瑞
liù/lù ruì
王及五等诸侯于朝聘时所持之六种玉制信符。 -
六茎
liù/lù jīng
古乐名。传为颛顼所作。 -
六臝
liù/lù luǒ
见"六骡"。 -
六英
liù/lù yīng
1.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之乐。 2.亦作"六霙"。雪花。 -
六衣
liù/lù yī/yì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 -
六瘼
liù/lù mò
民间的各种疾苦。 -
六诏
liù/lù zhào
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乌蛮六个部落的总称﹐即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后﹐蒙舍诏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县南境)﹐史称南诏。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唐元稹《蛮子朝》诗:"西南六诏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云南。 -
六花
liù/lù huā
1.雪花。雪花结晶六瓣﹐故名。 2.阵名。 -
六眸
liù/lù móu
谓六目龟。古人视为神灵之物。 -
六职
liù/lù zhí
1.谓治﹑教﹑礼﹑政﹑刑﹑事六种职事。 2.谓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 3.谓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六种官职。 -
六笙
liù/lù shēng
即六笙诗。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