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 拼音:rǎng; 部首:土; 笔画:20;
rǎng
- (形声。从土,襄(xiāng)声。本义: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
- 土壤
-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论衡·率性》
- 厥土惟白壤。——《书·禹贡》
- 凡穿地四尺,为壤五尺,为坚三尺。——《九章算法》。按,息土曰壤,筑土曰坚。
- 壤,柔土也。——《说文》
- 沃壤
- 壤坟(柔细肥沃,适于耕种的土地)
- 壤芥(泥土和小草)
- 泛指泥土
- 夫太山不辞壤石。——《说文·尊贤》
- 霄壤;壤力(地力)
- 壤陛(土做的台阶)
- 天壤之别
- 壤室(土室;土屋)
- 壤未(地下)
- 壤水(地下水;泉水)
- 也指一般的土地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列子·汤问》
- 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李斯《谏逐客书》
- 壤策(土地政策。)
- 壤地(泛称土地或国土)
- 地区
-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穷乡僻壤
- 数词。十秭为壤。又以万万秭为壤。亦泛指大数
- 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孙子算经》
- 丰收
- 畏垒大壤。——《庄子·庚桑楚》
- 毗连;连接
-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史记》
- 凿地出土
- 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谷梁传》
- 姓
“壤” 相关成语
- 土壤细流 -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击壤鼓腹 - 击壤: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鼓腹:鼓起肚子,意即饱食。形容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 天壤之觉 - 壤:地。天和地,一在极上,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
- 天壤王郎 - 天壤:指天地之间,即人世间;王郎:指晋王凝之。天地间竟有这种人。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比喻对丈夫不满意。
- 冰解壤分 - 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
- 沃壤千里 -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 穷乡僻壤 - 壤:地。荒远偏僻的地方。
- 击壤而歌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 靦颜天壤 - 靦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丧失气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 天壤悬隔 - 比喻相差极远或相差极大。
- 穷泉朽壤 - 穷泉:泉下,地层深处;朽壤:腐烂的土壤。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 鼓腹击壤 - 原指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同“击壤鼓腹”。
- 霄壤之殊 - 霄:云霄,也指天。壤:土地。天和地般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亦作“霄壤之别”。
- 天壤之判 - 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熙熙壤壤 - 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壤,通“攘”。
- 天壤之隔 - 天上和地下的间隔,形容差别极大。
- 遐州僻壤 - 指边远偏僻的地方。
- 穷陬僻壤 - 穷:贫穷;僻:偏僻。荒远偏僻的地方。
- 进壤广地 - 指扩展地域。
- 貊乡鼠壤 - 旧指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同“貊乡鼠攘”。
- 霄壤之别 - 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息壤在彼 - 息壤:地名,秦邑名。在息壤订立的誓约还算数。多用作信誓的代称。
- 山有朽壤而自崩 - 朽:腐烂。山有腐朽的土壤,不用外力挖掘,自然就会崩塌。比喻祸患是自己不防止小过失而千万的。
- 偏乡僻壤 -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 叩石垦壤 - 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 穷村僻壤 - 穷:贫穷;僻:偏僻。荒远偏僻的地方。
- 穷山僻壤 - 壤:地。荒远偏僻的地方。
- 膏腴之壤 - 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
- 天壤之别 - 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腼颜天壤 - 腼颜:厚着脸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厚着脸皮活在人世间。
- 迥隔霄壤 - 如天上地下之隔。形容相距很远。
- 遐方绝壤 - 指边远偏僻的地区。同“遐方绝域”。
详解
汉字“壤”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汉字:壤
* 读音:rǎng
* 部首:土
* 总笔画:20
二、字义解释
1. 本义: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这个字源于土地柔软肥沃的意象。《说文》中解释为“壤,柔土也。”
2. 土壤:特指松软的泥土,也可以泛指一般的泥土或土地。
3. 地区、疆域:用来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或边界。
4. 丰收:通“穰”,表示丰收的意思。在《庄子·庚桑楚》中有“居三年,畏垒大壤”的描述,其中的“壤”即表示丰收。
5. 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壤也可以作为姓氏使用。
三、字源演变
“壤”字最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土从田的繁构,后来省略了田部分,简化为现代汉字“壤”。其声符“襄”在历史上变化较大。
四、用法举例
1. 名词用法:表示土壤、土地、地区等概念,如“沃壤”(肥沃的土壤)、“疆域之壤”(国家的边界地区)。
2. 动词用法:可以表示连接、毗连的意思,如“接壤”(两地相连)。在古文中,还有凿地出土的含义。
五、常见词组与成语
* 壤壤:众多,往来纷乱的样子。
* 接壤:指两地边界相连。
* 穷乡僻壤: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 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
综上所述,“壤”字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既可以表示具体的土壤、土地,也可以引申为地区、疆域等抽象概念。同时,在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壤”字还承载着丰收、连接等意象。
一、基本信息
* 汉字:壤
* 读音:rǎng
* 部首:土
* 总笔画:20
二、字义解释
1. 本义: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这个字源于土地柔软肥沃的意象。《说文》中解释为“壤,柔土也。”
2. 土壤:特指松软的泥土,也可以泛指一般的泥土或土地。
3. 地区、疆域:用来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或边界。
4. 丰收:通“穰”,表示丰收的意思。在《庄子·庚桑楚》中有“居三年,畏垒大壤”的描述,其中的“壤”即表示丰收。
5. 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壤也可以作为姓氏使用。
三、字源演变
“壤”字最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土从田的繁构,后来省略了田部分,简化为现代汉字“壤”。其声符“襄”在历史上变化较大。
四、用法举例
1. 名词用法:表示土壤、土地、地区等概念,如“沃壤”(肥沃的土壤)、“疆域之壤”(国家的边界地区)。
2. 动词用法:可以表示连接、毗连的意思,如“接壤”(两地相连)。在古文中,还有凿地出土的含义。
五、常见词组与成语
* 壤壤:众多,往来纷乱的样子。
* 接壤:指两地边界相连。
* 穷乡僻壤: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 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
综上所述,“壤”字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既可以表示具体的土壤、土地,也可以引申为地区、疆域等抽象概念。同时,在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壤”字还承载着丰收、连接等意象。
壤的同部首
㙓
土
圣
圾
地
场
在
址
坎
均
坊
圩
圬
圭
圪
圳
圹
圮
圯
坂
圻
坍
坌
圢
圲
圫
坉
坋
圠
圡
圤
圥
圧
圦
圱
圵
圴
圶
圸
圷
坁
坆
圼
坄
坃
坅
圿
坈
圽
坛
坝
坏
坟
坑
块
坚
坠
坐
坷
坯
坪
坦
坤
垃
坡
垄
垂
型
垢
垫
垒
坞
坩
坫
垆
坼
坻
垛
坨
坭
坳
垣
垤
垮
城
垌
垧
埂
垓
埋
垠
埃
垡
域
垩
坜
埠
培
坒
基
坥
坰
垭
垱
坬
坽
埔
埕
垈
垚
埘
垙
埙
埚
埒
垍
堵
垎
垸
垟
堆
埴
堂
垞
埯
埸
堕
垏
垕
堪
埵
坘
塔
坖
埤
埝
堰
堤
坓
坙
堡
埭
埽
坔
垯
塌
塘
坕
垲
塑
坮
埏
坹
堋
垴
垁
垵
堍
堉
埗
垊
垾
坶
坲
堑
垺
堞
坵
埆
坾
堙
垿
垇
塄
埌
塆
垀
埇
坢
堇
埼
塍
堲
垉
埫
堎
埪
坱
垹
堐
坧
堌
埅
坣
堃
垳
坺
堾
坸
垰
埩
堼
坴
堨
堧
埄
垅
坿
堠
埊
埈
垪
堽
垥
垼
堏
埑
垔
堔
埀
垘
堒
垻
埛
垗
塅
垬
堊
垑
埍
堄
垐
埁
堓
堈
垷
垖
堅
垶
埓
堝
垜
埖
垝
垨
堩
垽
堺
埉
堳
埐
堶
堢
埢
埬
堚
堁
堻
埰
堟
埶
堮
堸
埨
埜
埧
堣
埾
堬
堀
堹
埞
埮
堜
堭
埱
埡
堗
埣
埥
堦
埦
堫
埲
堛
堷
埳
執
堖
埻
堘
埿
堥
堯
報
場
堿
塀
塁
塂
塇
塊
塈
塉
塋
塎
塐
塒
塏
塓
塕
塖
塗
塙
塚
塛
塜
填
墓
塞
墙
墟
境
墅
墩
增
墨
塬
墁
墉
墒
塾
墀
塥
塱
塝
墕
墈
墘
墐
墚
墣
墦
墡
塭
塦
塠
塟
塡
塻
塣
塮
墎
塢
塯
塧
塨
塪
塰
塳
塩
塤
塲
墏
墄
塸
増
墑
墭
塴
墬
墴
塵
墇
墍
塹
塽
墛
墌
塷
墆
壁
壤
墋
塼
墼
壅
塶
塿
壕
塺
壑
墔
墊
墂
墖
墜
墮
墥
墧
墝
墰
墯
墢
墱
墠
墤
墪
墫
墲
墳
墷
墸
墵
墹
墶
墺
壌
壊
墽
壄
壋
壃
壒
壂
壈
壀
墿
壉
墻
墾
壆
壇
壎
壖
壔
壗
壍
壏
壐
壓
壝
壘
壙
壜
壛
壡
壚
壞
壢
壥
壠
壦
壟
壣
壧
壨
壪
壩
袁
赱
壤的同笔画
儶
兤
匷
嚼
嚷
嚸
嚽
嚲
嚺
嚹
嚵
嚨
嚿
嚱
嚶
嚳
嚾
壤
壥
壠
壦
壟
壣
孀
孅
孂
孆
孁
孃
孄
孉
孾
寵
寶
巍
巉
巇
巄
巃
巊
巏
巈
廰
廮
廯
忀
忁
徿
懹
懸
懺
懽
攘
攓
攗
攕
攙
攔
攖
斅
斆
曦
曧
曥
曣
曤
欂
櫷
櫶
櫮
櫽
櫿
櫯
櫴
櫩
櫨
櫪
櫬
櫰
櫱
櫸
櫹
灌
瀱
瀹
瀼
瀵
瀪
瀴
瀻
灀
瀺
瀽
瀸
灆
灁
瀿
瀶
瀷
瀰
瀧
瀲
灂
瀾
爔
爘
爏
爒
爓
爋
爐
犨
犧
獾
獻
獼
獽
瓒
璺
瓐
瓑
瓎
瓌
甗
疈
疉
皫
癥
癦
皪
皾
盭
矍
矏
矒
矲
礥
礧
礩
礨
礫
礬
穯
穮
穭
竇
竷
竈
競
籍
糯
籃
籇
籄
籉
籋
籌
籎
籏
籕
糲
糰
糮
纂
纀
纁
纃
繿
繻
繼
繽
纊
罌
耀
羺
翿
聺
聻
聹
臜
舋
臖
臙
臚
臛
艦
艩
蘖
蘜
蘛
蘌
蘙
蘚
蘗
蘩
蘢
蘳
蘡
蘨
蘯
蘮
蘝
蘥
蘠
蘦
蘰
蘶
蘞
蘪
蘤
蘫
蘭
蠕
蠘
蠚
蠗
蠒
衊
蠙
蠛
蠐
蠑
蠔
蠣
襫
襮
襭
襬
襩
覹
覺
覻
觷
觸
譬
譩
譱
譴
譫
譨
譽
譡
譥
譧
譯
譮
譭
護
譤
譲
譍
譞
譟
譠
譣
議
豑
贍
贏
躁
躅
趮
躃
躈
躄
躆
軆
轖
轘
轗
轚
轙
轝
辮
酆
酅
醴
醵
醸
醲
醳
醶
醷
釋
鐑
鏳
鏻
鏿
鐚
鐕
鐂
鐏
鐈
鐀
鏺
鐉
鏶
鏼
鏹
鐃
鐗
鐎
鐁
鐍
鐇
鏷
鏸
鏾
鐐
鐒
鐖
鐘
鐋
鐓
鐔
鐙
鐤
鐟
鐞
鐣
鐜
鐡
鐛
鐩
鐢
鐥
鐭
鐝
鐠
鐦
鐷
鐨
鐫
鐼
鐽
鐧
镴
镳
闟
闠
闡
闥
霰
霮
霯
霱
霴
霵
鞺
鞻
韾
韽
響
颥
飂
飃
飄
飁
顟
顡
顠
顣
顢
馨
饓
饎
饙
饏
饊
饋
饌
饐
饍
饑
饒
饗
骧
骦
髍
騫
騳
騿
騱
騴
騯
騵
騬
驆
騮
騰
騶
騸
驀
驁
驊
鬓
鬒
髎
魔
鬪
髏
鬐
鬑
鬔
鬕
魒
鬸
魖
鰑
鯿
鰖
鰄
鰓
鰗
鰀
鰉
鰇
鰰
鰕
鯹
鰦
鰊
鯸
鰏
鯼
鰒
鯾
鰔
鰘
鯻
鰌
鰚
鰅
鰍
鰋
鰃
鯶
鰆
鯷
鰁
鰂
鰈
鰐
鰛
鰠
鱀
鳞
鳜
鳟
鳝
鶔
鶞
鶒
鶣
鶟
鶕
鶢
鶝
鶠
鶗
鶙
鶖
鶘
鶚
鶛
鶡
鶤
鶥
鶦
鶨
鶩
鶪
鶻
鶫
鶿
鷀
麘
鹹
麚
麙
麛
鹺
鼍
鼯
黩
黥
黪
黧
齝
鼅
鼰
齛
齟
齞
齙
齚
黤
黨
黦
麵
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