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鼓 diǎn gǔ
谓轻声击鼓。
相关:
详解
点鼓,读音diǎn gǔ,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 指轻声击鼓。点鼓又称“怀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
2. 外形与结构:
- 点鼓外观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
- 鼓腔直径约18厘米,高6厘米,上下两端蒙以牛皮为面,用密排鼓钉绷紧。
- 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3. 演奏方法:
-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
- 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
- 左手持板击节。
4. 用途:
- 点鼓常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的作用。
5. 历史与流传:
- 点鼓在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尤其是无锡、苏州、常熟等地。
- 根据明代余怀《板桥杂记》和清代李斗《畅州画舫录》的记载,点鼓在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都有演奏。
6. 成语意义:
- 除了作为乐器的意义外,“点鼓”这个词语还引申为行动或言辞中的提示或暗示。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用语,指击鼓作为信号传达指令,后来比喻通过暗示或提醒来引导他人的行为。
总结来说,点鼓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也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寓意着行动或言辞中的提示或暗示。
1. 基本含义:
- 指轻声击鼓。点鼓又称“怀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
2. 外形与结构:
- 点鼓外观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
- 鼓腔直径约18厘米,高6厘米,上下两端蒙以牛皮为面,用密排鼓钉绷紧。
- 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3. 演奏方法:
-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
- 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
- 左手持板击节。
4. 用途:
- 点鼓常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的作用。
5. 历史与流传:
- 点鼓在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尤其是无锡、苏州、常熟等地。
- 根据明代余怀《板桥杂记》和清代李斗《畅州画舫录》的记载,点鼓在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都有演奏。
6. 成语意义:
- 除了作为乐器的意义外,“点鼓”这个词语还引申为行动或言辞中的提示或暗示。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用语,指击鼓作为信号传达指令,后来比喻通过暗示或提醒来引导他人的行为。
总结来说,点鼓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也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寓意着行动或言辞中的提示或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