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外攘内安 wài rǎng nèi ān

解释: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排除外患,安定内部。

出处: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

接龙:安之若命

相关:

  • 内亲外戚 - 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 内仁外义 -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 内外夹攻 -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 内外感佩 -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 内外有别 - 内部、外部应该有严格的区别。
  • 内峻外和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 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 内忧外侮 -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 内紧外松 -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 外亲内疏 -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 外内无患 - 患:灾祸,忧患。既无外患,也无内忧。
  • 外刚内柔 -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 外厉内荏 -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外圆内方 - 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 外怯内勇 - 外表显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
  • 外愚内智 - 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外感内伤 - 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 外感内滞 - 滞:滞留。中医术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 外方内员 -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暴内陵外 -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详解

成语“外攘内安”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出处
* 读音:wài rǎng nèi ān
*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二、含义与用法
1. 含义:原意是指甘草的疗效,能安定内部和排除外患。后来该成语的意义被引申为排除外患,安定内部,形容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努力保持内部稳定并抵御外部威胁。
2.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主要用于描述处理内外关系的情境。
三、示例与近义词
* 示例: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这句话描述了管仲在春秋时期协助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一统天下,安定国内,排除外患的伟大功绩。
* 注意,此成语也常写作“攘外安内”,两者含义相同,都强调了在复杂环境下,既要处理外部威胁,又要保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外攘内安”或“攘外安内”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实用价值的成语,它体现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和保持内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