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杀 bù jiào ér shā
解释: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不教而杀谓之虐。 — 《论语·尧曰》
例句: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春秋时期,56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他上任时颁布了三大法令,实行实价买卖,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国人。当时少正卯出来反对被抓,手下问孔子杀不杀,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张教育,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就把他抓入牢中
近义:不教而诛|
反义:谆谆教诲|
接龙:杀敌致果
相关:
- 不勤而获 - 指不劳而获。
- 不可教训 -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 不宣而战 - 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 不屑教诲 - 认为不值得教训。
- 不平而鸣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不期而同 - 指不约而同。
- 乐而不厌 - 喜爱而不厌倦。
- 习而不察 - 习:习惯。指常见之事,就觉察不到存在的问题。
- 劳而不获 - 获:收获。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 困而不学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 存而不论 - 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 明教不变 - 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
- 杀彘教子 -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 死而不朽 - 指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
- 浮而不实 -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 磨而不磷 - 磨了以后不变薄。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 秘而不露 -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 群而不党 - 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 迷而不返 -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 食而不化 -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详解
成语“不教而杀”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来源
“不教而杀”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尧曰》。原文是:“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孔子关于仁政和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成语含义
“不教而杀”的意思是指在事先没有对人进行教育或警告的情况下,一旦人犯错误就立即给予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被视为残忍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中,“教”指的是教育、教导,“杀”则是指处罚、惩罚,而并非真的指杀死。
三、成语用法
“不教而杀”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它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对某种行为的不赞同和批评。
四、相关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时,他主张推行仁政和教育。当他遇到反对他法令的少正卯时,并没有直接处以极刑,而是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因此选择将少正卯抓入牢中进行教育。这个故事进一步诠释了“不教而杀”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教而诛”,意思与“不教而杀”相近,都强调在没有进行教育或警告的情况下就进行惩罚。
* 反义词:“谆谆教诲”,形容耐心恳切地教导和劝诫,与“不教而杀”的含义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不教而杀”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强调了在教育人之前不应轻易进行惩罚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孔子关于仁政和教育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处理错误行为时应该注重教育和引导,而非简单的惩罚。
一、成语来源
“不教而杀”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尧曰》。原文是:“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孔子关于仁政和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成语含义
“不教而杀”的意思是指在事先没有对人进行教育或警告的情况下,一旦人犯错误就立即给予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被视为残忍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中,“教”指的是教育、教导,“杀”则是指处罚、惩罚,而并非真的指杀死。
三、成语用法
“不教而杀”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它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对某种行为的不赞同和批评。
四、相关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时,他主张推行仁政和教育。当他遇到反对他法令的少正卯时,并没有直接处以极刑,而是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因此选择将少正卯抓入牢中进行教育。这个故事进一步诠释了“不教而杀”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教而诛”,意思与“不教而杀”相近,都强调在没有进行教育或警告的情况下就进行惩罚。
* 反义词:“谆谆教诲”,形容耐心恳切地教导和劝诫,与“不教而杀”的含义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不教而杀”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强调了在教育人之前不应轻易进行惩罚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孔子关于仁政和教育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处理错误行为时应该注重教育和引导,而非简单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