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包含:北” 词语大全

  • 三北 sān běi/bèi
    三次败逃。
  • 东北 dōng běi/bèi
    ①东和北之间的方向:风向~。②(Dōngběi)指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 代北 dài běi/bèi
    1.古地区名。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 2.唐方镇名。 3.指北魏。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受封为代王。后其曾孙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迁都代郡平城,是为北魏。故后世或以"代北"称之。
  • 佯北 yáng běi/bèi
    假装败退。
  • 冀北 jì běi/bèi
    1.《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秦西冀北﹐实多骏骥。"因以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 2.指游牧地区。
  • 分北 fēn/fèn běi/bèi
    分离。北,通"背"。
  • 北方 běi fāng
    ①北。②北部地区,在我国一般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
  • 北吴 běi wú
    古虞国的别称。
  • 北发 běi fā
    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闲》:"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徕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 北岳 běi yuè
    即恒山。五岳之一。
  • 北欧 běi ōu
    欧洲北部,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等国。
  • 北岩 běi yán
    1.北面的山岩。 2.寺院名。在今四川省达县西北凤凰山。风景优美。
  • 北军 běi jūn
    1.汉代守卫京师的屯卫兵。未央宫在京城西南,其卫兵称南军;长乐宫在京城东面偏北,其卫兵称北军。文帝时合南北军,其后宫室日增,南军名没,而北军名存。东汉沿之,置北军中候,掌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2.指唐代皇帝的北衙禁军。 3.指北洋军阀的军队。
  • 北榜 běi bǎng
    指明代北京顺天府乡试录取的榜帖。
  • 北户 běi hù
    1.古国名。亦借指南方边远地区。 2.向北开的门。
  • 北君 běi jūn
    民间畏忌的恶神之一。
  • 北朝 běi cháo
    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合称。参看 〖南北朝〗。
  • 北道 běi dào
    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自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大体经今新疆中部天山山脉和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在疏勒以西越过葱岭,通往今中亚各地。据《隋书·裴矩传》,自敦煌取道伊吾,大体经今新疆天山山脉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中亚和西亚。另据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还有一条自伊州经今天山山脉和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凌山,通往今中亚各地的路线。玄奘赴印时,即取此线。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 北挠 běi náo
    谓战败后曲折奔逃以避敌。
  • 北郊 běi jiāo
    1.城北郊区。 2.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周制在北门外六里处,汉制在北门外四里。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
  • 北府 běi fǔ
    1.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曰北府。 2.北府兵的略称。 3.东晋时京口的别称。 4.契丹部落集团名称。唐末,契丹遥辇氏八部以迭剌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 北征 běi zhēng
    1.犹北伐,向北征伐。 2.北行,北上。
  • 北翟 běi dí
    即北狄。翟,同"狄"。古代泛指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
  • 北乡 běi xiāng
    见"北向"。
  • 北首 běi shǒu
    1.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 2.犹北向。 3.谓降服。 4.方位词。北头,北面。
  • 北部 běi bù
    1.泛指一国一地的北方地区。 2.谓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 3.《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后因以借指令尉。
  • 北扉 běi fēi
    1.谓监狱。北寺的代称。 2.北向的门。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制……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因以"北扉"为学士院的代称。 3.借指学士。
  • 北狩 běi shòu
    1.到北方狩猎。 2.借指向北进军。 3.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 北监 běi jiàn
    指明代北京国子监。以与称南监的南京国子监相对。
  • 北番 běi fān
    1.亦作"北蕃"。 2.指北方契丹族及其所建之辽国。
  • 北极 běi jí
    ①地轴的北端,北半球的顶点。②北磁极,用N来表示。
  • 北镇 běi zhèn
    北方的主山。指医巫闾山。
  • 北朔 běi shuò
    北方;北方之地。
  • 北辕 běi yuán
    1.车向北驶;北行。 2.北去的车驾。
  • 北冥 běi míng
    1.亦作"北溟"。 2.古人意识中北方最远的大海。
  • 北司 běi sī
    指唐内侍省。因设在皇宫之北﹐故名。
  • 北路 běi lù
    1.北方之路。 2.泛指北方地区。 3.特指新疆北部地区。
  • 北疆 běi jiāng
    1.北方边疆。 2.指新疆的北部。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分为南﹑北二部。
  • 北曹 běi cáo
    指明代设在北京的吏﹑户﹑礼﹑兵﹑刑﹑工等中央行政机构。设在南京者则谓之南曹。
  • 北拳 běi quán
    1.即长拳,北方各路拳术的总称。 2.指义和团。
  • 北社 běi shè
    大社以北六里所建的祭祀土神的社坛。
  • 北伐 běi fá
    1.向北方进军征讨。 2.特指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革命战争。因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北伐战争。
  • 北至 běi zhì
    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阳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点,其后即南移,故称。
  • 北梁 běi liáng
    在北边的桥。古多指送别之地。
  • 北非 běi fēi
    非洲北部,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等。
  • 北殷 běi yīn
    复姓。相传为成汤之后。见《史记.殷本纪论》及司马贞索隐。
  • 北裔 běi yì
    指北方边境。
  • 北燕 běi yān
    1.国名。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2.国名。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韩广重建之燕国。 3.太平天国谓清朝的京城。
  • 北戎 běi róng
    古族名。即山戎。春秋时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北部。
  • 北衙 běi yá
    皇帝禁军。唐代,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为皇帝禁军,因在皇宫之北,故称。
  • 北宗 běi zōng
    1.唐以神秀为代表的佛教禅宗的一派。因流行北方,故称。 2.我国山水画的两大流派之一。唐李思训作画,多用重彩,即所谓青绿山水;王维山水画创水墨渲淡之法而少勾勒,即所谓淡赭山水。两人画法流传后世,明人称李思训之清绿为北宗,称王维之破墨为南宗。 3.道教的一个流派。金初王重阳于山东创全真教,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以炼养为主。天台张伯瑞一派也以炼养为主,宣扬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张居南方,称南宗;王居北方,称北宗。
  • 北省 běi shěng
    指尚书省。因尚书省在宫阙之北,故称。
  • 北斗 běi dǒu
    ①即“北斗七星”: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②比喻帝王:祈海内常依北斗,三千界尽上春台。③比喻受人敬仰的人或学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 北溪 běi xī
    1.在北的溪水。 2.特指河南龙门山北面的溪涧。
  • 北境 běi jìng
    1.国土北方的边境。 2.指北方靠边境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 北鄙 běi bǐ
    北方边境地区。
  • 北固 běi gù
    山名。固,也写作"顾"。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山,谓可为京口壮观,改曰"北顾"。参阅《世说新语.言语》"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刘孝标注引《南徐州记》﹑《南史.临川静忠王宏传》。
  • 北貉 běi hé
    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
  • 北庭 běi tíng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 北兵 běi bīng
    指元兵(南宋时)。如: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北苑 běi yuàn
    1.宫廷北面的皇室园林。 2.泛称皇室园林。 3.指南唐画家董源。董源曾官北苑使,世称董北苑。 4.宋代名茶产地。 5.见"北苑茶"。
  • 北地 běi dì
    北部地方。
  • 北齐 běi qí
    北朝之一,公元550-577,高洋所建。参看〖南北朝〗。
  • 北关 běi guān
    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北门。如: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北韵 běi yùn
    北方的音韵。
  • 北唐 běi táng
    1.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名。 2.复姓。汉有北唐子真。见《通志.氏族三》引《英贤传》。
  • 北郭 běi guō
    1.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 2."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3.复姓。春秋齐有大夫北郭子车。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北土 běi tǔ
    泛指北部地区。
  • 北溟 běi míng
    见"北冥"。
  • 北皿 běi mǐn
    清代各省贡监生参加顺天乡试﹐分南﹑北﹑中三卷。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贡监生﹐谓之北皿;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的贡监生﹐谓之南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贡监生﹐谓之中皿。皿即监字的省写。参见"北贝"。
  • 北瓜 běi guā
    〈方〉南瓜。
  • 北落 běi luò
    星名。即北落师门。色橙黄﹐为南天之大星。
  • 北学 běi xué
    1.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 2.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
  • 北正 běi zhèng
    古官名。
  • 北垂 běi chuí
    1.亦作"北陲"。 2.北方边境地区。
  • 北纬 běi wěi
    赤道以北的纬度或纬线。与"南纬"相对。
  • 北曲 běi qū
    ①宋元以来北方诸宫调、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调子豪壮朴实。②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参看〖杂剧〗。
  • 北阙 běi què
    1.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2.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 北渚 běi zhǔ
    北面的水涯。
  • 北籁 běi lài
    北风声。
  • 北叟 běi sǒu
    指塞翁。
  • 北侬 běi nóng
    北方人。
  • 北越 běi yuè
    古代越国北部地区。
  • 北音 běi yīn
    1.北方的乐音。 2.泛指北面的声音。 3.北方的语音。
  • 北山 běi shān
    1.泛指北面的山。 2.山名。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3.山名。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 北江 běi jiāng
    珠江北支。源于江西南部。干流自韶关南下穿越广东中部,至三水以西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与西江水系河道交错。干流于蕉门入海。长约468千米。航运价值较大。
  • 北洋 běi yáng
    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 北边 běi biān
    ①(~儿)北。②北方②。
  • 北宿 běi sù
    北方的星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 北宋 běi sòng
    朝代,公元960-1127,自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起,到钦宗(赵桓)靖康二年止。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 北室 běi shì
    古代在堂北的居室。
  • 北亳 běi bó
    古地名。殷三亳之一。又称景亳或蒙亳。相传为汤始居之地。汉为蒙县,属梁国。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南。参阅清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梁国.蒙》﹑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
  • 北魏 běi wèi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参看〖南北朝〗。
  • 北声 běi shēng
    北方的音乐,北方的乐歌。
  • 北徼 běi jiào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
  • 北门 běi mén
    1.北向的门。 2.喻指北部边防要地。 3.唐宋学士院在禁中北门,因以为学士院的代称。 4.指翰林学士。 5.指唐代禁军的北衙。 6.《诗.邶风》篇名。序谓"《北门》,刺士不得志也"。后因用以喻士之不遇。 7.复姓。《左传》有北门驷﹐《尸子》有北门子﹐《庄子》有北门成。见《通志.氏族三》。
  • 北陲 běi chuí
    见"北垂"。
  • 北平 běi píng
    1928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北京曾用名。
  • 北廷 běi tíng
    见"北庭"。
  • 北使 běi shǐ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 2.北国的使者。
  • 北雁 běi yàn
    候鸟之一。因其每年秋分后由北南飞,故称。
  • 北狄 běi dí
    原指古代的狄族。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后用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 北顾 běi gù
    1.顾望北方。 2.山名。即北固山。
  • 北卷 běi juàn
    明清科举对北方各省会试试卷的统称。
  • 北坛 běi tán
    建于城北的祭坛。为战时祈胜祭坛之一。《墨子.迎敌祠》:"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孙诒让间诂引《孔丛子.儒服》:"孔子高对信陵君问祈胜之礼,云:'先使之迎于适所从来之方为坛,祈克于五帝,衣服随其方色,执事人数从其方之数,牲则用其方之牲。'"亦为祭祀地神之所。
  • 北酆 běi fēng
    见"北罗酆"。
  • 北人 běi rén
    1.泛称北方之人。 2.特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3.复姓。《庄子.让王》有北人无择。
  • 北风 běi fēng
    1.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 2.犹言北方的曲调。
  • 北第 běi dì
    靠近北阙的宅第。《汉书.夏侯婴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间也,乃赐婴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颜师古注:"北第者,近北阙之第,婴最第一也。故张衡《西京赋》云:'北阙甲第,当道直启。'"后遂指功臣的宅第。
  • 北廊 běi láng
    指学士院。
  • 北都 běi dū
    指今北京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北京,正统六年正式定都北京,故北京亦称北都。
  • 北州 běi zhōu
    1.犹塞北。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2.指北方幽并等州郡。 3.泛指北方地区。
  • 北牖 běi yǒu
    1.在北墙上开窗户。 2.指朝北的窗。
  • 北烛 běi zhú
    1.即北烛仙人。 2.神女名。
  • 北国 běi guó
    〈书〉指我国的北部:~风光。
  • 北楚 běi chǔ
    楚地的北部。
  • 北里 běi lǐ
    1.古舞曲名。 2.称委靡粗俗的曲乐。 3.唐长安平康里位于城北,亦称北里。其地为妓院所在地。后因用以泛称娼妓聚居之地。 4.北面的里巷。
  • 北堂 běi táng
    ①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是妇女盥洗的处所,后因指主妇居留之处: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②母亲的居室: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也用来代指母亲: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③泛指北边的屋子: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 北园 běi yuán
    在北面的园林或园圃。
  • 北际 běi jì
    北部边疆。
  • 北虏 běi lǔ
    古代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蔑称。
  • 北夷 běi yí
    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北内 běi nèi
    唐朝国都长安内的皇城。宫城在北﹐故名。
  • 北上 běi shàng
    我国古代以北为上,后来把去本地以北的某地叫北上(跟‘南下’相对):近日将动身~。
  • 北蕃 běi fān
    见"北番"。
  • 北泉 běi quán
    1.指甘泉山,在今陕西淳化东北。 2.泉名。在河南省确山县西北乐山﹑秀山之间,泉水涌出呈莲花状。宋曹庠﹑魏着﹑夏侯冲﹑贺填等曾隐居于此。
  • 北荒 běi huāng
    1.指北方极荒远之区。《山海经》有《大荒北经》篇,载记北方荒远之地。 2.指北方少数民族所居的广大地区。
  • 北面 běi miàn
    ①古代君见臣,面南而坐,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②古代尊长见卑幼,都是面南而坐,故也以“北面”指拜人为师: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 北闱 běi wéi
    1.明堂的北门。 2.明清科举制对顺天(今北京市)乡试的通称。
  • 北洗 běi xǐ
    古代设在北堂供洗爵用的器皿。
  • 北毳 běi cuì
    北方名贵的皮货。
  • 北林 běi lín
    1.林名。 2.泛指北边的树林。
  • 北帝 běi dì
    1.北方之帝。 2.即黑帝。神话中的主北方之神。
  • 北焕 běi huàn
    里名。
  • 北津 běi jīn
    北方的渡口。
  • 北陵 běi líng
    1.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 2.特指茂陵。
  • 北货 běi huò
    北方所产的食品,如红枣,核桃、柿饼等。
  • 北歌 běi gē
    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歌。
  • 北向 běi xiàng
    亦作“北乡”。朝北;向北。
  • 北房 běi fáng
    古代在堂的北边的居室。
  • 北芒 běi máng
    见"北邙"。
  • 北珠 běi zhū
    又称东珠。即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所产的珍珠,颗大光润,极为名贵。
  • 北辰 běi chén
    古书上指北极星:众星环~。
  • 北海 běi hǎi
    ①在北京市区中部、故宫西北侧。面积约71公顷,其中水面约39公顷。旧时与中南海合称为太液池。辽、金、元各代在此建离宫,明、清时为帝王御苑。琼华岛耸立湖中,上有清建藏式白塔,高35.9米。周围有漪澜堂、阅古楼、庆霄楼和永安寺。沿湖有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九龙壁、五龙亭等建筑。全园林木参天,风景如画。1925年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面积57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大陆架上,平均水深90多米。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丰富。航运发达。
  • 北河 běi hé
    1.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乌加河,时为黄河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 2.清雍正八年置直隶河道总督,掌防治直隶(今河北省)境内的南北运河﹑永定﹑大清﹑子牙﹑滹沱等河,时称总督为北河总督,所管诸河为北河。乾隆十四年后北河总督例由直隶总督兼理。 3.星官名,属井宿。
  • 北周 běi zhōu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鲜卑人宇文觉所建。参看〖南北朝〗。
  • 北寺 běi sì
    1.监狱名。 2.大理寺的别称。 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 4.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北部。旧名报恩寺。寺内有北寺塔为游览名胜。
  • 北涧 běi jiàn
    在北的溪涧。
  • 北阮 běi ruǎn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罗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后遂以"北阮"代称亲族之富者。
  • 北宫 běi gōng
    1.古代王后所居之宫。 2.指后宫。 3.汉宫名。在长安。汉高祖时建,后武帝增修之。 4.汉宫名。在洛阳。汉明帝永平三年建。 5.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四个星区之一。古人把二十八宿依东﹑北﹑西﹑南分为四个宫区,各包括七个星宿。北宫包括虚﹑危﹑室﹑壁﹑斗﹑牛﹑女七宿,相当于十二次的星纪﹑玄枵﹑娵訾。 6.复姓。《左传》有北宫喜,《孟子》有北宫黝,《史记》有北宫伯子。
  • 北马 běi mǎ
    北方的马。借指胡骑或金兵。
  • 北邻 běi lín
    1.指北方的邻国。 2.指在北侧的邻居。
  • 北邙 běi máng
    1.亦作"北芒"。 2.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3.借指墓地或坟墓。
  • 北纮 běi hóng
    传说中北方极远之地的山名。八纮之一,即委羽。
  • 北阴 běi yīn
    1.即北方。古人以北方属阴,故称。 2.谓山的北面。
  • 北贝 běi bèi
    清时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满"字号,汉军编"合"字号,贡监生编"皿"字号,直隶编"贝"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所以直隶省之生员,谓之"北贝"。贝,即"员员"之省。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 北畤 běi zhì
    即黑帝祠,汉高祖时置,祀黑帝之处。
  • 北陆 běi lù
    1.北方之地。 2.即虚宿。位在北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3.指夏历十二月或冬天。
  • 北阜 běi fù
    北面的山岗。
  • 北走 běi zǒu
    败走,战败而逃。
  • 北紫 běi zǐ
    指用北方的染紫技术染出的紫色。
  • 北昆 běi kūn
    北方昆曲。
  • 华北 huá běi
    指中国北部河北、山西、内蒙、北京市、天津市一带地区。
  • 反北 fǎn běi/bèi
    见"反背"。
  • 南北 nán/nā běi/bè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 口北 kǒu běi/bèi
    长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也叫口外。
  • 古北 gǔ běi/bèi
    见"古北口"。
  • 台北 tái běi
    中国台湾省首府。位于台湾岛北端,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 233万。台湾省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 大北 dà běi
    大败。
  • 奋北 fèn běi/bèi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鲲鹏自北冥奋飞﹐扶摇直上﹐一举九万里。后以"奋北"喻人青云得志﹐大展宏图。
  • 奔北 bēn běi
    败逃。
  • 山北 shān běi/bèi
    古时泛指终南﹑太华二山以北之地。
  • 岭北 lǐng/líng běi/bèi
    1.山的北面。 2.特指五岭以北。
  • 幕北 mù běi/bèi
    漠北。幕,通"漠"。古代泛指蒙古大沙漠以北地区。
  • 慑北 shè běi/bèi
    慑其军威而败逃。
  • 折北 zhē/zhé/shé běi/bèi
    败北,败走。
  • 拱北 gǒng běi/bèi
    犹拱辰。
  • 挫北 cuò běi/bèi
    败北,打败仗。
  • 摧北 cuī běi/bèi
    使敌人败北。
  • 有北 yǒu běi/bèi
    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有﹐词头。
  • 朔北 shuò běi/bèi
    泛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 江北 jiāng běi/bèi
    ①长江下游以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靠近长江北岸的一带。②泛指长江以北。
  • 河北 hé běi/bèi
    1.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2.省名。别称冀。省会石家庄市。
  • 海北 hǎi běi/bèi
    泛指僻远的北方。
  • 淮北 huái běi/bèi
    指淮河以北的地区。特指安徽的北部。
  • 湖北 hú běi
    中国中部的省,简称鄂。面积185897平方公里,人口5439万(1990),省会武汉。该省三面环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70%,中部、南部为平原。是中国重要的产棉省及淡水养殖省,是轻重工业综合发展的省,武钢及十堰的汽车制造厂为中国著名大企业。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汉水、京广、焦枝、枝柳、襄渝等河流、铁路通过该省。
  • 漠北 mò běi/bèi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
  • 直北 zhí běi/bèi
    正北。
  • 真北 zhēn běi/bèi
    地面上某一点指向地球北极的方向。通常用天文测量方法测定,也可用陀螺经纬仪直接测定。
  • 砚北 yàn běi/bèi
    谓几案面南,人坐砚北。指从事著作。
  • 碛北 qì běi/bèi
    旧称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 磁北 cí běi/bèi
    磁针指向地磁北极的方向。
  • 社北 shè běi/bèi
    复姓。
  • 穷北 qióng běi/bèi
    极远的北方。
  • 终北 zhōng běi/bèi
    神话中的国名。
  • 罢北 bà běi
    败走﹐败北。
  • 西北 xī běi/bèi
    一般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和宁夏、新疆两自治区。
  • 败北 bài běi
    ①战败而且逃跑: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②泛指在竞赛中失利: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