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字:阳” 词语大全
-
三阳
sān yáng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
上阳
shàng/shǎng yáng
1.谓天上的阳气。 2.唐宫名。 -
东阳
dōng yáng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
丹阳
dān yáng
1.铜的别称。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
乌阳
wū yáng
指太阳。亦喻昌明盛世。 -
九阳
jiǔ yáng
1.天地的边沿。 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 3.太阳。 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5.山名。 -
二阳
èr yáng
1.指《易》卦中二个阳爻,表示依次生发的两个阶段的阳气。 2.中医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见《灵枢经.经脉》。 -
五阳
wǔ yáng
1.谓《易》夬卦()中的五个阳爻(-)。 2.指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五地;又指山阳﹑广阳﹑汉阳﹑南阳﹑丹阳五郡。 -
亢阳
kàng yáng
1.盛极之阳气。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3.指旱灾。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
亡阳
wáng/wú yáng
中医学名词。指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等造成阳气突然衰竭的虚脱现象。 -
仲阳
zhòng yáng
即仲春。 -
伊阳
yī yáng
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汝阳县。 -
众阳
zhòng yáng
谓宇宙间各种使万物萌动生长的阳气。 -
伯阳
bó yáng
1.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 2.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3.古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
倚阳
yǐ yáng
见"倚佯"。 -
倾阳
qīng yáng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后因以"倾阳"比喻忠诚或归顺。 -
元阳
yuán yáng
中医谓人体阳气的根本。宋范成大《问天医赋》:"元阳之气,可斤可两。"俗亦谓男子的精气。 -
入阳
rù yáng
五代梁时,扬州多贼船,过者不敢靠岸,必高帆远引海中,谓"入阳"。参阅《旧五代史.梁书.司马邺传》。 -
六阳
liù/lù yáng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 -
冲阳
chōng yáng
中医针灸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最高点。 -
凤阳
fèng yáng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用"凤阳"指朝阳。 -
初阳
chū yáng
1.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 2.指初春。 3.朝阳,晨辉。 4.喻盛世。 -
区阳
qū/ōu yáng
古代西戎部族名。 -
南阳
nán/nā yáng
1.古地名。春秋晋地。 2.古地名。战国齐地。 3.郡名。秦置,包有河南省旧南阳府和湖北省旧襄阳府。 -
吉阳
jí yáng
吉祥。 -
向阳
xiàng yáng
1.面对太阳;朝着太阳。 2.比喻蒙受恩遇。 -
周阳
zhōu yáng
复姓。汉有周阳由。见《汉书.酷吏传》。 -
咸阳
xián yáng
指秦桧。《战国策.秦策四》载﹐齐﹑韩﹑魏攻秦﹐昭王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南宋丞相秦桧割地媚金以求偏安﹐事类昭王。秦都咸阳而桧姓秦﹐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
商阳
shāng yáng
1.人体穴位名。在手大指和次指的内测。 2.即商山。 -
喜阳
xǐ yáng
趋向或适应于阳光。 -
嘄阳
jiào/dǎo yáng
即狒狒。 -
回阳
huí yáng
中医学名词。使衰微的阳气复苏。 -
墨阳
mò yáng
古代美剑名。《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墨阳本地名,其地产剑,因以名剑。 -
壮阳
zhuàng yáng
1.强盛的阳气。古代阴阳五行说认为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气至夏季最盛。 2.中医术语。犹言强肾。中医学认为:腹为阴,肾为阴中之阴,肾虚者应补阳,故称。参阅《素问.金匮真言论》。 -
复阳
fù yáng
恢复生机。 -
夕阳
xī yáng
1.指山的西面。 2.傍晚的太阳。 3.比喻晩年。 -
夏阳
xià yáng
夏季的阳光。 -
天阳
tiān yáng
1.天之阳气。 2.指太阳。 -
太阳
tài yáng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
娇阳
jiāo yáng
骄阳。娇,通"骄"。 -
孔阳
kǒng yáng
极鲜明;很明亮。 -
孟阳
mèng yáng
1.农历正月。 2.春末夏初。 -
孙阳
sūn/xùn yáng
1.即伯乐。 2.复姓。汉有孙阳放。见《通志.氏族四》。 -
将阳
jiāng/jiàng yáng
徘徊;摇动貌。 -
密阳
mì yáng
指浓荫遮蔽不见阳光的地方。 -
嵩阳
sōng yáng
1.嵩山之南。 2.寺观名。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下。北魏太和年间建,初名嵩阳寺。唐改名嵩阳观,宋改名天封观,元改名嵩阳宫。宫前有唐徐浩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石刻,境内有古柏三株,传为汉武帝登嵩山时所封。参阅《清一统志.河南.河南府一》。 -
小阳
xiǎo yáng
即小阳春。 -
少阳
shǎo/shào yáng
1.东方。 2.东宫。太子所居。 3.后以指太子。 4.《易》"四象"之一。《易》以七为少阳。 5.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 6.见"少扬"。 -
尚阳
shàng yáng
见"尚羊"。 -
山阳
shān yáng
1.山朝南的一面。 2.汉置县名,属河南郡。故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境。魏晋之际,嵇康﹑向秀等尝居此为竹林之游。后因以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 3.见"山阳笛"。 -
岐阳
qí yáng
岐山之南。 -
岁阳
suì yáng
1.亦称"岁雄"。古代以干支纪年,十干叫"岁阳"。 2.《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毛传:"阳,历阳月也。"郑玄笺:"十月为阳。"后用以指农历十月。 -
峄阳
yì yáng
峄山的南坡。借指精美的琴。语本《书.禹贡》:"峄阳孤桐。" -
巫阳
wū yáng
1.古代传说中的女巫。 2.古神医名。参见"巫彭"。 3.巫山的南面,指巫峡。 4.即巫山。 -
常阳
cháng yáng
1.亦作"常旸"。 2.指长期干旱不雨。 -
幽阳
yōu yáng
指初升的太阳。因阳光微弱,故名。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一:"微月穻霈幽阳始化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一说指月。 -
愆阳
qiān yáng
1.亦作"愆旸"。 2.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 -
建阳
jiàn yáng
1.汉代长安里名。 2.洛阳许昌宫门名。 -
开阳
kāi yáng
1.北斗七星的第六星。 2.东汉时洛阳城门名。 -
强阳
qiáng/qiǎng/jiàng yáng
1.健动之貌。 2.指刚暴之气。 -
当阳
dāng/dàng yáng
1.古称天子南面向阳而治。 2.以指帝王登位。 3.指佛。 -
微阳
wēi yáng
1.谓阳气始生。 2.微弱的阳光。 -
恒阳
héng yáng
见"恒旸"。 -
悠阳
yōu yáng
夕阳西下貌。 -
惨阳
cǎn yáng
谓阳气盛极而炎热。 -
戏阳
xì/hū yáng
复姓。春秋卫国有戏阳速。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
戴阳
dài yáng
中医学术语。指下焦虚寒而面赤体热﹑下虚寒而上假热的症候。 -
揭阳
jiē/qì yáng
复姓。汉有揭阳定。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
散阳
sàn/sǎn yáng
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 -
日阳
rì yáng
1.太阳。 2.亦作"日旸"。太阳光。 -
晩阳
wǎn yáng
夕阳。 -
斜阳
xié yáng
傍晚西斜的太阳。 -
新阳
xīn yáng
指初春。 -
旌阳
jīng yáng
指晋仙人许逊。逊曾任蜀旌阳县令﹐故称。他曾学道于大洞君吴猛﹐后因晋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在洪州西山全家升仙而去。 -
时阳
shí yáng
1.干旱。 2.指春天。 -
昌阳
chāng yáng
菖蒲别名。昌,通"菖"。 -
昙阳
tán yáng
即昙阳子。明王锡爵之女,名焘贞,号昙阳子。曾许配徐景韶,未嫁而死。幼奉观音大士,世传其得道化仙而去。遂为童真得道之典实。 -
春阳
chūn yáng
1.阳春。 2.春天的阳光。 3.喻帝王的恩泽。 -
昭阳
zhāo yáng
1.岁时名。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 2.汉宫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
显阳
xiǎn yáng
1.宫门名。 2.宫殿名。 -
晓阳
xiǎo yáng
1.犹明白。 2.朝阳。 -
晞阳
xī yáng
1.沐浴于阳光;晒太阳。 2.比喻沐受恩德。 3.朝阳。 -
景阳
jǐng yáng
1.人名。相传其人好淫。 2.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后人因用以为典。 -
曝阳
pù/bào yáng
晒太阳。 -
月阳
yuè yáng
旧历以十天干纪月的别名。天属阳﹐故名。亦称"月雄"。 -
望阳
wàng yáng
见"望羊"。 -
朝阳
zhāo yáng
1.山的东面。 2.初升的太阳。 -
朱阳
zhū yáng
1.日,太阳。 2.夏季。 -
李阳
lǐ yáng
1.晋王衍妻郭氏,贾后之亲,借势妄为,性贪戾,衍不能禁。时有京师大侠李阳,郭氏素惮之。衍因借口谓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方有所收敛。事见《晋书.王戎传》。后因以指悍妻所畏服的人。 2.晋李阳与石勒邻居,性猛好斗,早年为争麻池,曾与石勒迭相殴击。后石勒举事成,戏谓李阳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事见《晋书·石勒载记下》。后引以为斗殴的典实。 -
极阳
jí yáng
1.农历十月遇天干之"癸"字时称"极阳"。 2.指太阳。 3.指帝王。 -
枞阳
zōng yáng
县名。在安徽省南部、长江北岸。 -
枭阳
xiāo yáng
见"枭羊"。 -
栎阳
yuè yáng
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渭水北岸,东汉废入万年县,唐武德初改万年复置,治所在故县西南(今临潼北),至元并入临潼县。 -
欧阳
ōu yáng
复姓。 -
歊阳
xiāo yáng
炎热的阳光。 -
正阳
zhèng yáng
1.指日中之气。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3.指南面。 -
武阳
wǔ yáng
即秦舞阳。战国时燕国勇士。偕荆轲谋刺秦王,因其恐惧失态,事败。 -
残阳
cán yáng
夕阳,西沉的太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毂阳
gǔ yáng
谷雨时节的艳阳天。毂﹐通"谷"。 -
水阳
shuǐ yáng
水的北面。 -
江阳
jiāng yáng
江的北边。 -
汾阳
fén yáng
1.汾水之北地区。春秋时属晋。 2.犹汾射。 -
沈阳
shěn yáng
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66万。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河阳
hé yáng
1.黄河北岸。 2.晋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 -
泆阳
yì/dié yáng
传说中的神仙名。 -
泌阳
mì/bì yáng
河南省县名。在该省南部泌阳河流域。汉置泌县,明改为泌阳县。 -
洛阳
luò yáng
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 -
洞阳
dòng yáng
道教语。犹人间。 -
浏阳
liú yáng
县名。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浏阳河流域。农林产以稻、油茶、竹、木材、麻类为主,并产爆竹、豆豉、夏布等。 -
浔阳
xún yáng
江名。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 -
浮阳
fú yáng
1.指鱼浮于水面以就阳光。 2.日光。 -
清阳
qīng yáng
1.声音清越悠扬。 2.指眉目之间。清,指目;阳,同"扬",指眉。 3.清轻。 -
渔阳
yú yáng
1.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2.地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3.即《渔阳参挝》。 4.复姓。汉有少府渔阳鸿。见《通志.氏族三》。 -
渭阳
wèi yáng
1.《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朱熹集传:"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后因以"渭阳"为表示甥舅情谊之典。 2.舅父的代称。 -
滦阳
luán yáng
河北省承德市的别称。因在滦河之北,故名。 -
澄阳
chéng yáng
清澈池水中反射的阳光。 -
火阳
huǒ yáng
太阳。 -
灵阳
líng yáng
阳露﹑朝露。 -
炕阳
kàng yáng
1.干涸;枯涸。指阳气极盛。比喻统治者残暴专横。 2.张皇自大貌。 -
炎阳
yán yáng
烈日。 -
炙阳
zhì yáng
让太阳曝晒。 -
烈阳
liè yáng
烈日。如:烈阳当空。 -
熙阳
xī yáng
和煦的阳光。 -
燠阳
yù yáng
温暖的太阳。 -
独阳
dú yáng
有阳无阴。古人谓一切事物必须阴阳相济,独阳无阴,则事物难成或会发生弊病。 -
玉阳
yù yáng
山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有两峰相对,名东玉阳﹑西玉阳。相传唐睿宗女玉真公主在东玉阳修道,常游憩于西玉阳。山上有书谷,谷内有憩鹤堂,皆为名胜。 -
番阳
fān/pān yáng
脉病名。 -
痿阳
wěi yáng
1.萎缩的阳气。 2.使阳痿。 -
盛阳
shèng/chéng yáng
旺盛的阳气。 -
真阳
zhēn yáng
又称"肾阳"﹑"元阳"。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以人体脏器与功能来说﹐阴指脏器实质﹐阳指脏器的功能活动﹐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真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生理功能的动力﹐亦可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真阴则与真阳相对而言﹐指肾的阴液(包括肾所藏的精)﹐是真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秉阳
bǐng yáng
持阳和之气。 -
秋阳
qiū yáng
1.烈日。 2.秋天的阳光。 -
积阳
jī yáng
1.谓阳气聚集。 2.指阳光;太阳。 -
端阳
duān yáng
端午。 -
紫阳
zǐ yáng
1.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称。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阳山(在安徽省歙县)读书。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题厅事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朱熹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周穆王时李八百号紫阳真君,汉周义山﹑宋张伯端俱号紫阳真人。亦用以泛指道士。 -
絶阳
jué yáng
1.阳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十月戊戌日为绝阳之日,诸事不宜。见《协纪辨方书.义例二》。 2.谓阳气隔绝。 -
红阳
hóng/gōng yáng
1.古人名。 2.红日。 -
纯阳
chún yáng
1.纯一的阳气。古代以为阴阳二气合成宇宙万物。火为纯阳,水为纯阴。 2.阴阳家以农历四月己巳日为纯阳。 3.传说中神仙吕洞宾的别号。亦称"纯阳子"。相传为唐末人,名岩,举进士不第,后隐居终南山,不知所终。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元明小说中列为八仙之一。 -
绩阳
jì yáng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和菏泽市附近。 -
羲阳
xī yáng
太阳的别称。 -
翔阳
xiáng yáng
1.太阳。 2.指时光。 -
老阳
lǎo yáng
1.《易》四象之一。《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或谓九为老阳。 2.方言。太阳。 -
肝阳
gān yáng
中医学名词。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阴不制阳﹐就会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
脱阳
tuō yáng
指男子因性交而发生的虚脱现象。 -
至阳
zhì yáng
1.极盛的阳气。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督脉。位于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 -
艳阳
yàn yáng
1.艳丽明媚。多指春天。 2.形容光艳美丽。 -
芷阳
zhǐ yáng
秦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
荥阳
xíng/yíng yáng
县名,在河南。 -
萌阳
méng yáng
新生的阳气。我国古代谓宇宙间有阴阳二气,阴主衰落,而阳主新生。 -
萯阳
fù yáng
宫名。 -
蓲阳
qiū/xū/fū yáng
温暖的阳光。 -
西阳
xī yáng
1.夕阳。 2.县名。汉置﹐属江夏郡。北魏废。故城在今河南省光山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五.汝宁府》。 -
觟阳
huà/xiè yáng
复姓。汉有觟阳鸿。见《后汉书.洼丹传》。 -
调阳
tiáo/diào yáng
调理阳气。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