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役 tiáo/diào yì
赋税和徭役。
相关:
详解
调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1. 赋税和徭役:
- 起源:这一解释最早可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的描述:“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这里,“调役”指的是当时的赋税和徭役政策。
- 后续引用:在《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中也有相关记载:“建武三年,明帝诏表门,蠲调役。”这里的“蠲调役”指的是免除赋税和徭役。
- 古代应用:宋·岳珂在《金陀粹编·行实编年六·遗事》中提到:“所部兵二万馀人,守御者半,攻讨者半,东西调役,畧无乏事。”这描述了军队在东西两地因守御和攻讨而承担的赋税和徭役。
2. 调整或调动人员:
- 定义:这个解释中的“调役”指的是调整或调动人员,使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或岗位。
- 结构:从成语结构上看,“调役”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调”是动词,表示调动、调整的行为,“役”是宾语,表示人员。
- 使用场景:这个解释常用于形容人员的调动或调整,比如一个公司将某个员工从一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学校将某个老师调到另一个年级。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员的适应能力或灵活性。
总结来说,“调役”一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用法,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描述古代社会时,它通常指赋税和徭役;而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指人员的调整或调动。
1. 赋税和徭役:
- 起源:这一解释最早可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的描述:“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这里,“调役”指的是当时的赋税和徭役政策。
- 后续引用:在《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中也有相关记载:“建武三年,明帝诏表门,蠲调役。”这里的“蠲调役”指的是免除赋税和徭役。
- 古代应用:宋·岳珂在《金陀粹编·行实编年六·遗事》中提到:“所部兵二万馀人,守御者半,攻讨者半,东西调役,畧无乏事。”这描述了军队在东西两地因守御和攻讨而承担的赋税和徭役。
2. 调整或调动人员:
- 定义:这个解释中的“调役”指的是调整或调动人员,使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或岗位。
- 结构:从成语结构上看,“调役”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调”是动词,表示调动、调整的行为,“役”是宾语,表示人员。
- 使用场景:这个解释常用于形容人员的调动或调整,比如一个公司将某个员工从一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学校将某个老师调到另一个年级。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员的适应能力或灵活性。
总结来说,“调役”一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用法,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描述古代社会时,它通常指赋税和徭役;而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指人员的调整或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