袙腹 pà fù
1.亦作"袙复"。 2.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
相关:
详解
袙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fù(或pà fù,具体读音可能因文献和方言而异)。以下是关于该词语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袙腹指的是一种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
2. 出处与引用:
- 该词最早可见于《晋书·齐王司马冏传》:“初, 冏 之盛也,有一妇人诣大司马府求寄产。吏诘之,妇人曰:‘我截齐便去耳。’识者闻而恶之。时又谣曰:‘著布袙腹,为齐持服。’俄而 冏 诛。”这里,“袙腹”被用作一种象征或隐喻,与当时的政治事件相联系。
- 南朝梁王筠的《行路难》诗中也有提及:“裲裆双心共一抹,袙复两边作八撮。”这里“袙复”即“袙腹”的另一种写法。
- 唐段成式的《嘲飞卿》诗之四:“见说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著帩头。”也提到了“袙腹”。
3. 其他说明:
- “袙腹”在古代可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服饰,用于贴身穿着,保护胸腹部位。
- 由于历史久远,现代人对“袙腹”的具体样式和穿着方式可能已不太了解,但可以通过古代文献和艺术作品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了解。
综上所述,“袙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并出现在多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1. 基本释义:
- 袙腹指的是一种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
2. 出处与引用:
- 该词最早可见于《晋书·齐王司马冏传》:“初, 冏 之盛也,有一妇人诣大司马府求寄产。吏诘之,妇人曰:‘我截齐便去耳。’识者闻而恶之。时又谣曰:‘著布袙腹,为齐持服。’俄而 冏 诛。”这里,“袙腹”被用作一种象征或隐喻,与当时的政治事件相联系。
- 南朝梁王筠的《行路难》诗中也有提及:“裲裆双心共一抹,袙复两边作八撮。”这里“袙复”即“袙腹”的另一种写法。
- 唐段成式的《嘲飞卿》诗之四:“见说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著帩头。”也提到了“袙腹”。
3. 其他说明:
- “袙腹”在古代可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服饰,用于贴身穿着,保护胸腹部位。
- 由于历史久远,现代人对“袙腹”的具体样式和穿着方式可能已不太了解,但可以通过古代文献和艺术作品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了解。
综上所述,“袙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称兜肚,亦称抹胸。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并出现在多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