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 míng líng
稻螟蛉等的幼虫。《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捕捉螟蛉喂它的幼虫,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子。因以“螟蛉”或“螟蛉子”作义子的代称。
相关:
详解
螟蛉是鳞翅目夜蛾科螟蛉夜蛾属昆虫,又称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以下是对螟蛉的详细解释:
1. 形态特征:
- 雄蛾:头部与胸部褐黄色,前翅金黄色,带有红褐色斜带,后翅暗褐色,腹部褐黄色。
- 雌蛾:头部与胸部赭黄色,前翅淡赭黄色,后翅黄色。
- 幼虫: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白色,气门线浅黄色。
- 蛹:初蛹黄绿色,羽化前变为褐色,可见前翅斜纹。
2. 分布区域:
- 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亚、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一带。
- 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北及东部沿海各省均有发生。
3. 生活习性:
- 成虫日间潜伏,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 喜高温高湿,生长适温为22—30摄氏度。
- 幼虫取食稻、高粱、玉米、稗、茅草、茭白及多种禾本科植物。
- 一年发生2—5代,雌蛾产卵成块,一般在7—8月为害较重。
4. 危害情况:
- 水稻幼苗期,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仅留基部,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庄家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5. 防治方法:
- 可采用农业、物理和化学等手段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螟蛉是一种分布广泛、对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具有严重危害的昆虫,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 形态特征:
- 雄蛾:头部与胸部褐黄色,前翅金黄色,带有红褐色斜带,后翅暗褐色,腹部褐黄色。
- 雌蛾:头部与胸部赭黄色,前翅淡赭黄色,后翅黄色。
- 幼虫: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白色,气门线浅黄色。
- 蛹:初蛹黄绿色,羽化前变为褐色,可见前翅斜纹。
2. 分布区域:
- 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亚、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一带。
- 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北及东部沿海各省均有发生。
3. 生活习性:
- 成虫日间潜伏,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 喜高温高湿,生长适温为22—30摄氏度。
- 幼虫取食稻、高粱、玉米、稗、茅草、茭白及多种禾本科植物。
- 一年发生2—5代,雌蛾产卵成块,一般在7—8月为害较重。
4. 危害情况:
- 水稻幼苗期,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仅留基部,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庄家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5. 防治方法:
- 可采用农业、物理和化学等手段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螟蛉是一种分布广泛、对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具有严重危害的昆虫,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