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篨 qú chú
见"蘧蒢"。
相关:
详解
蘧篨(qú chú)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 蘧篨最初指的是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这种席子因被编织成“囤”状,所以不能弯曲。
2. 引申含义:
- 身体臃肿、不能俯下身子、弯腰的疾病。这里的“蘧篨”二字被用来形容这种疾病的丑态。
- 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
- 谄谀献媚的人。在古代文学中,蘧篨也被用来指代那些谄媚、献媚的人。
3. 其他用法:
- 通“蕖”,意为荷花。例如,在《西京赋》中有“蘧藕拔”的句子,这里的“蘧”就是通“蕖”。
- 通“遽”,表示驿车。在《庄子·天运》中有“先王之蘧庐也”的句子,这里的“蘧”通“遽”。
- 形容惊喜的样子,如“蘧然”。
4. 文学应用:
- 在《诗经》国风邶风《新台》中,“蘧篨”被用来比喻宣公,表达了对宣公身体臃肿、不能弯腰的丑态的讽刺。
总结来说,蘧篨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从最初的粗席到后来的引申含义,以及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都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 基本含义:
- 蘧篨最初指的是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这种席子因被编织成“囤”状,所以不能弯曲。
2. 引申含义:
- 身体臃肿、不能俯下身子、弯腰的疾病。这里的“蘧篨”二字被用来形容这种疾病的丑态。
- 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
- 谄谀献媚的人。在古代文学中,蘧篨也被用来指代那些谄媚、献媚的人。
3. 其他用法:
- 通“蕖”,意为荷花。例如,在《西京赋》中有“蘧藕拔”的句子,这里的“蘧”就是通“蕖”。
- 通“遽”,表示驿车。在《庄子·天运》中有“先王之蘧庐也”的句子,这里的“蘧”通“遽”。
- 形容惊喜的样子,如“蘧然”。
4. 文学应用:
- 在《诗经》国风邶风《新台》中,“蘧篨”被用来比喻宣公,表达了对宣公身体臃肿、不能弯腰的丑态的讽刺。
总结来说,蘧篨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从最初的粗席到后来的引申含义,以及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都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