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耧犁 lóu lí

即耧车。

相关:

详解

耧犁,又称耧车、耩子,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可以连续作业的旱地播种农具。以下是关于耧犁的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发展:
- 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据《政论》记载,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 这种农具在中国北方农村仍在使用,尤其是三脚耧车较为普遍。
2. 结构与功能:
- 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 耧犁有一脚至四脚之分,其中二脚和三脚在平原及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较为普遍。
- 耧犁在播种时,种子通过装种室(也称耧斗)流出,经过分种室的漏管孔,直接播入土内。有时,在耧后木框的适当位置用两条绳悬挂一根坚实木棒,在耧前进时,该木棒可随后把籽粒掩实,起到覆盖压实的作用。
3. 优势与影响:
- 耧犁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使得播种更加均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 与西方的播种系统相比,我国的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的10倍,换算成收获量则为欧洲的30倍。
- 耧犁的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如印度也采用了这种农具。
4. 数字信息:
- 耧犁一天内可播种667公亩(约等于1000亩),显示了其高效的播种能力。
- 耧犁的装种室后壁的中下部开了一个籽粒流出孔,可以通过调节闸板来控制流出孔的大小,进而控制种子的流出量。
综上所述,耧犁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明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