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红契 hóng/gōng qì/qiè/xiè

旧时指买田地房产时经过纳税而由官厅盖印的契约(区别于‘白契’)。

相关:

详解

红契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 红契原指中国旧时买卖田地、房产等不动产时,经过向官府纳税并加盖官印的正式契约。这种契约与未经官府认证的民间自写契约(白契)相区别,具有法律效力。
2. 历史背景:
- 在清代,买卖土地或房产的民间契约被称为白契。为了使其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向州县纳税,并由州县粘连于布政使司颁发的契纸契尾,加盖官印,这时白契便转化为红契。
- 辛亥革命后,不动产买卖与典当契约仍需纳税并加盖官印,才能取得法律效力,这种契约仍被称为“红契”。
3. 文化意义:
- 红契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官方认证和法律效力,是买卖双方权益的保障。
- 在现代社会,红契的概念虽然不再直接应用于不动产交易(现代不动产交易有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红契”一词仍被用来形容经过正式认证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或契约。
4. 引申含义:
- 除了在法律和不动产交易领域的含义外,红契一词在文化和日常语境中也有所引申。它有时被用来比喻情义深厚的约定或誓言,强调承诺的坚定和关系的亲密。
综上所述,红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语,它不仅在法律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