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筚篥 bì lì

同‘觱篥’(bìlì)。

相关:

详解

筚篥(bì lì),也称为管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双簧管乐器,其名称来源于古代龟兹语的译音。以下是关于筚篥的详细解释:
1. 历史与起源:
- 筚篥最初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
- 最早关于筚篥的文献记载见于南朝何承天的《篡文》,其中提到“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
- 筚篥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
2. 形制与结构:
- 筚篥的管身多为木制,上面开有八孔,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
- 最初的筚篥是由羊角或牛角制作而成,传入中原后,才改用竹制,体身也由弯变直。
- 经过改革后的筚篥,音域扩展为两个八度又六个音,而加键管还能演奏十二半音。
3. 演奏与应用:
- 筚篥的音色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很强。
- 筚篥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流行于我国各地,为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所喜爱。
- 筚篥在乐队中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所谓双管也就是两支管并排扎结在一起演奏,口含两个簧哨,双手同时按两管的音孔,而发出双音,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与独奏。
4. 发展与影响:
- 筚篥在隋唐宴享的胡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龟兹乐为主,此外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
-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筚篥演奏家,如安万善、尉迟青、董庭兰、李龟年等,其中不少是从丝绸之路东来的少数民族艺术家。
综上所述,筚篥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乐器,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