瘭疽 biāo jú
局部皮肤炎肿化脓的疮毒。常生于手指头或脚趾头。中医学上称蛇头疔﹐俗称虾眼。
相关:
详解
瘭疽是一种中医病名,指人体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尤多见于指端腹面。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解释:
1. 病因:
- 多因外伤感毒,脏腑火毒凝结所致。
- 疱疹性瘭疽系单纯疱疹病毒(HSV-1或HSV-2)感染所致,儿童几乎都是HSV-1感染所致,而成人可以由HSV-1或HSV-2引起。
2. 常见发病部位:
- 瘭疽随处可生,但尤多见于指端腹面。
3. 症状:
- 病症初起时,患处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
- 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
- 疱疹性瘭疽临床表现为单侧手指的疼痛性红斑或水疱性病变,且误诊率高。
4. 治疗:
- 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内治可服射干汤、漏芦汤等。
- 外治可贴蟾酥饼,或用其他草药如蚯蚓、芦荟叶等进行外敷。
- 对于毒甚成脓者,宜切开排脓,按溃疡治疗。
5. 别名:
- 瘭疽亦称“蛇瘴”、“掌心毒”等。
6. 高发人群:
- 疱疹性瘭疽好发于儿童,尤其是有不良卫生习惯、外伤史或有疱疹性龈口炎病史的儿童。
7. 预防: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外伤和病毒感染是预防瘭疽的关键。
综上所述,瘭疽是一种由外伤感毒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体表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和预防。
1. 病因:
- 多因外伤感毒,脏腑火毒凝结所致。
- 疱疹性瘭疽系单纯疱疹病毒(HSV-1或HSV-2)感染所致,儿童几乎都是HSV-1感染所致,而成人可以由HSV-1或HSV-2引起。
2. 常见发病部位:
- 瘭疽随处可生,但尤多见于指端腹面。
3. 症状:
- 病症初起时,患处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
- 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
- 疱疹性瘭疽临床表现为单侧手指的疼痛性红斑或水疱性病变,且误诊率高。
4. 治疗:
- 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内治可服射干汤、漏芦汤等。
- 外治可贴蟾酥饼,或用其他草药如蚯蚓、芦荟叶等进行外敷。
- 对于毒甚成脓者,宜切开排脓,按溃疡治疗。
5. 别名:
- 瘭疽亦称“蛇瘴”、“掌心毒”等。
6. 高发人群:
- 疱疹性瘭疽好发于儿童,尤其是有不良卫生习惯、外伤史或有疱疹性龈口炎病史的儿童。
7. 预防: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外伤和病毒感染是预防瘭疽的关键。
综上所述,瘭疽是一种由外伤感毒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体表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