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烛 tián zhú
古代郊祭时置于田头的火烛。
相关:
详解
田烛
读音:tián zhú
解释:
田烛,是古代中国郊祭时置于田头的火烛。这一习俗和仪式主要源于古代对农事和祭祀的重视。根据《礼记·郊特牲》中的记载:“祭之日,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扫反道,乡为田烛。”其中,郑玄注:“田烛,田首为烛也。”这句话解释了田烛的具体位置和作用,即在田地的起始处设置火烛,以照亮道路,方便进行祭祀活动。
此外,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田烛的描述。如南朝·宋·颜延之的《宋南郊登歌·飨神歌》中就有“田烛置,爟火通”的句子,描绘了祭祀时田烛被点燃,火光通明的场景。同样,唐·杜甫的《有事于郊南赋》中也有“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烛稠而晓星落”的描绘,体现了祭祀时田烛与星光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综上所述,田烛作为古代郊祭时的重要仪式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农事和祭祀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
读音:tián zhú
解释:
田烛,是古代中国郊祭时置于田头的火烛。这一习俗和仪式主要源于古代对农事和祭祀的重视。根据《礼记·郊特牲》中的记载:“祭之日,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扫反道,乡为田烛。”其中,郑玄注:“田烛,田首为烛也。”这句话解释了田烛的具体位置和作用,即在田地的起始处设置火烛,以照亮道路,方便进行祭祀活动。
此外,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田烛的描述。如南朝·宋·颜延之的《宋南郊登歌·飨神歌》中就有“田烛置,爟火通”的句子,描绘了祭祀时田烛被点燃,火光通明的场景。同样,唐·杜甫的《有事于郊南赋》中也有“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烛稠而晓星落”的描绘,体现了祭祀时田烛与星光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综上所述,田烛作为古代郊祭时的重要仪式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农事和祭祀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