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场 yáng cháng/chǎng
旧指洋人较多的都市。多指上海。
相关:
详解
洋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áng chǎng”,其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洋场指的是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特指旧时上海的外国人居住区。
2. 详细解释:
- 洋场是一个由洋楼、洋行、洋货、洋人等组成的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综合体。它代表了上海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
- 洋场这一称呼的起源与上海的租界历史密切相关。在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随后,美租界和法租界也相继建立。这些租界本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发生冲突而设,华人最初称租界为“夷场”。到了1862年,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改称“夷场”为“洋场”。
- “十里洋场”是特指旧上海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其中,“十里”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租界的范围大致从苏州河两岸发展,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因此被称为“十里洋场”。
3. 使用场景:洋场这个词语主要用来描述旧时上海的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场所有着浓厚的外国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洋场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1. 基本含义:洋场指的是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特指旧时上海的外国人居住区。
2. 详细解释:
- 洋场是一个由洋楼、洋行、洋货、洋人等组成的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综合体。它代表了上海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
- 洋场这一称呼的起源与上海的租界历史密切相关。在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随后,美租界和法租界也相继建立。这些租界本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发生冲突而设,华人最初称租界为“夷场”。到了1862年,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改称“夷场”为“洋场”。
- “十里洋场”是特指旧上海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其中,“十里”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租界的范围大致从苏州河两岸发展,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因此被称为“十里洋场”。
3. 使用场景:洋场这个词语主要用来描述旧时上海的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场所有着浓厚的外国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洋场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