梿枷 lián/liǎn jiā
即“连枷”(liánjiā)。
相关:
详解
梿枷的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梿枷是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主要用于打谷脱粒。它由一个长木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或竹条构成。
起源与历史:
梿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齐国就开始使用梿枷打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梿枷甚至被用作兵器,即“拂梿枷”,但这一“充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
构造与制作:
梿枷由手杆和敲杆构成。手杆多用约6尺长的竹竿,一端经过火烤后折弯形成柄,称为“梿枷把”。敲杆则是用约3尺长的木质较硬的细木棍或木竹棍5至6根平列并排,用牛皮筋或竹篾或藤条编织连结而成,上端用火烤软后旋扭回头,并加入一短梗木轴作为敲杆,俗称“梿枷拍”。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即形成完整的梿枷。
使用方法:
使用时,操作者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从而拍打敲击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使之脱粒。这一操作多在午后进行,因为此时阳光强烈,麦穗或豆荚被晒得焦脆,易于脱粒。
文化与社会意义:
梿枷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农具,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农村,使用梿枷打场是一种集体劳动,人们喜欢互相帮助,结伙打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劳动乐趣和社交方式。
以上是关于梿枷的详细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基本含义:
梿枷是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主要用于打谷脱粒。它由一个长木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或竹条构成。
起源与历史:
梿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齐国就开始使用梿枷打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梿枷甚至被用作兵器,即“拂梿枷”,但这一“充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
构造与制作:
梿枷由手杆和敲杆构成。手杆多用约6尺长的竹竿,一端经过火烤后折弯形成柄,称为“梿枷把”。敲杆则是用约3尺长的木质较硬的细木棍或木竹棍5至6根平列并排,用牛皮筋或竹篾或藤条编织连结而成,上端用火烤软后旋扭回头,并加入一短梗木轴作为敲杆,俗称“梿枷拍”。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即形成完整的梿枷。
使用方法:
使用时,操作者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从而拍打敲击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使之脱粒。这一操作多在午后进行,因为此时阳光强烈,麦穗或豆荚被晒得焦脆,易于脱粒。
文化与社会意义:
梿枷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农具,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农村,使用梿枷打场是一种集体劳动,人们喜欢互相帮助,结伙打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劳动乐趣和社交方式。
以上是关于梿枷的详细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