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梦奠 mèng diàn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将死,曰:"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后因以"梦奠"指死亡。

相关:

详解

梦奠,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解释如下:
1. 释义:
- 梦奠,作为人死亡的婉称。这个词语源于《礼记·檀弓上》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孔子梦见自己安坐在殿堂前面的楹柱之间,而按照殷人的礼仪,人死后停柩正是在此位置。孔子是殷人后裔,因此他认为这个梦是自己将死的征兆,果然卧病七天后去世。
2. 来源:
- 《礼记·檀弓上》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在临终前对自己梦境的描述,以及他对此梦的理解。孔子说:“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 这句话意味着他梦到自己坐在两根楹柱之间,认为这是一个预示死亡的梦境。
3. 文化意义:
- 自此之后,“梦奠”成为了对受敬仰者去世的一种婉称,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这一词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生死、梦境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4. 用法:
- 在古代文献中,“梦奠”常常作为对去世者的一种称呼,尤其在纪念和哀悼的场合中使用。例如,刘禹锡在《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写道:“无何习之梦奠于襄州。” 这意味着韦公在襄州去世。
5. 总结:
- 梦奠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的词语,它不仅代表了古代人民对于生死的认知,也体现了对于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它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