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披鬀 pī tì

见"披剃"。

相关:

详解

词语解释:披鬀
读音:pī tì
解释:
披鬀,亦作“披剃”,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为削发出家。这个词语源自古代佛教文化中僧人出家的仪式,即通过剃除头发来表示脱离尘世,遁入空门,专心修行佛法。
出处:
- 《景德传灯录·志闲禅师》:“姓史氏,幼从柏巖禅师披剃,二十受具。” 这句话描述的是志闲禅师年幼时跟随柏巖禅师出家,二十岁时受具足戒(佛教中僧人正式成为比丘的仪式)。
- 明·高明《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这里描述的是主人公想要通过出家为尼来逃避生活的艰辛。
-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视鬼》:“遂披剃为僧,至今尚在。” 这句话说的是某人因为某些原因选择出家为僧,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用法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某人选择出家修行,放弃尘世生活时,可以使用“披鬀”或“披剃”来表达。例如:“他深感世事无常,于是决定披剃出家,寻求心灵的宁静。”
总结:
披鬀(披剃)是一个表示削发出家,遁入空门的词语,源自古代佛教文化,并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