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义 kǒu yì
唐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
相关:
详解
“口义”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 “口义”指的是唐代明经科试士中的一项考试内容,即要求考生口头答述经义。因此,“口义”一词来源于这一科举考试的实践。
2. 出处与引用:
- 出自《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这句话表明在唐代元和二年,明经科的考试方式有所改变,停止了口试经义(口义),改为复试墨义十条。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中也有相关记载:“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这里提到了后来明经科又停止了墨策,恢复了口试经义(口义)和时务策的考试。
3. 相关内容拓展:
- 除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外,“口义”一词在后世也有其他用法。例如,宋代的胡瑗著有《周易口义》及《洪範口义》,这里的“口义”可以理解为对经典著作的讲解或讲义。
4. 总结:
- “口义”一词主要源于唐代明经科的考试制度,指要求考生口头答述经义的考试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口义”一词的用法有所扩展,也可以用来指对经典著作的讲解或讲义。在理解和使用“口义”一词时,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
1. 基本释义:
- “口义”指的是唐代明经科试士中的一项考试内容,即要求考生口头答述经义。因此,“口义”一词来源于这一科举考试的实践。
2. 出处与引用:
- 出自《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这句话表明在唐代元和二年,明经科的考试方式有所改变,停止了口试经义(口义),改为复试墨义十条。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中也有相关记载:“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这里提到了后来明经科又停止了墨策,恢复了口试经义(口义)和时务策的考试。
3. 相关内容拓展:
- 除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外,“口义”一词在后世也有其他用法。例如,宋代的胡瑗著有《周易口义》及《洪範口义》,这里的“口义”可以理解为对经典著作的讲解或讲义。
4. 总结:
- “口义”一词主要源于唐代明经科的考试制度,指要求考生口头答述经义的考试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口义”一词的用法有所扩展,也可以用来指对经典著作的讲解或讲义。在理解和使用“口义”一词时,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