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駹 rǎn máng
1.汉代西南的两个少数民族,亦指其国名。冉,亦作"冄"。 2.泛指我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
相关:
详解
“冉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信息
* 读音:rǎn máng
* 注音:ㄖㄢˇ ㄇㄤˊ
### 词义解释
1. 汉代西南两个少数民族的统称:
- 冉駹最早见于《史记》的记载,是汉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亦指其国名。冉,有时也写作“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这表明冉駹在当时的西南地区是较为强大和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 冉駹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茂汶地区,以游牧为生,产牦牛,出名马,还有羚羊等动物,其中羚羊能解毒,又有食药鹿。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其地置汶山郡,这进一步证明了冉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泛指我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
- 除了特指汉代西南的冉駹族外,冉駹一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被用来泛指我国古代的边境少数民族。例如,明·张居正在《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中写道:“戢干戈,櫜弓矢,万方偃武以修文;役邛筰,朝冉駹,亿载宅中而图大。”这里的冉駹就是用来泛指边境的少数民族。
### 引用与出处
*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
* 汉·桓宽《盐铁论·结和》:“先帝兴义兵以诛暴强,东灭朝鲜,西定冉駹。”
*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戢干戈,櫜弓矢,万方偃武以修文;役邛筰,朝冉駹,亿载宅中而图大。”
### 总结
冉駹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词语,它既特指汉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及其国名,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用来泛指我国古代的边境少数民族。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分布地区、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影响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基本信息
* 读音:rǎn máng
* 注音:ㄖㄢˇ ㄇㄤˊ
### 词义解释
1. 汉代西南两个少数民族的统称:
- 冉駹最早见于《史记》的记载,是汉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亦指其国名。冉,有时也写作“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这表明冉駹在当时的西南地区是较为强大和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 冉駹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茂汶地区,以游牧为生,产牦牛,出名马,还有羚羊等动物,其中羚羊能解毒,又有食药鹿。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其地置汶山郡,这进一步证明了冉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泛指我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
- 除了特指汉代西南的冉駹族外,冉駹一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被用来泛指我国古代的边境少数民族。例如,明·张居正在《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中写道:“戢干戈,櫜弓矢,万方偃武以修文;役邛筰,朝冉駹,亿载宅中而图大。”这里的冉駹就是用来泛指边境的少数民族。
### 引用与出处
*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
* 汉·桓宽《盐铁论·结和》:“先帝兴义兵以诛暴强,东灭朝鲜,西定冉駹。”
*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戢干戈,櫜弓矢,万方偃武以修文;役邛筰,朝冉駹,亿载宅中而图大。”
### 总结
冉駹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词语,它既特指汉代西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及其国名,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用来泛指我国古代的边境少数民族。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分布地区、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影响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