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鬴 sān fǔ
1.亦作"三釜"。 2.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 3.喻菲薄的俸禄。
相关:
详解
三鬴(sān fǔ)是一个汉语词语,也可以写作“三釜”。以下是对该词语的详细解释:
一、释义
1. 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周礼·地官·廪人》中有记载:“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这表明,在古代,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达到三鬴被视为中等年成。
2. 喻菲薄的俸禄。这个含义源于古代官员的俸禄常常以粮食来计算,而“三鬴”作为一个相对较少的数量,因此被用来比喻微薄的薪水或收入。这个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如《庄子·寓言》中就有相关描述。
二、出处与例句
1. 出处:《周礼·地官·廪人》是“三鬴”一词的出处之一,其中详细描述了古代对于食米分配的规定。
2. 例句:在《庄子·寓言》中,有“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的描述,这里的“三釜”即用来比喻微薄的俸禄。
综上所述,“三鬴”一词在古代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它既可以指代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也可以用来比喻微薄的俸禄。这一词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和官员薪酬体系的特点。
一、释义
1. 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周礼·地官·廪人》中有记载:“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这表明,在古代,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达到三鬴被视为中等年成。
2. 喻菲薄的俸禄。这个含义源于古代官员的俸禄常常以粮食来计算,而“三鬴”作为一个相对较少的数量,因此被用来比喻微薄的薪水或收入。这个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如《庄子·寓言》中就有相关描述。
二、出处与例句
1. 出处:《周礼·地官·廪人》是“三鬴”一词的出处之一,其中详细描述了古代对于食米分配的规定。
2. 例句:在《庄子·寓言》中,有“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的描述,这里的“三釜”即用来比喻微薄的俸禄。
综上所述,“三鬴”一词在古代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它既可以指代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也可以用来比喻微薄的俸禄。这一词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和官员薪酬体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