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三流 sān liú

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相关:

详解

“三流”一词有多种含义,但在这里我们主要解释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特定含义。以下是对“三流”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三流”是中国封建社会流刑三个等级的合称。在封建时代,判处流刑者,其流放之地会根据罪行的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这就是所谓的“三流”。
二、历史背景与发展
1. 起始时间:这种流刑制度起始于汉朝,但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主要的刑种。
2. 北朝至隋代:北朝时,北齐、北周开始实施这一制度。隋代沿袭了北齐的律法规定,并正式确定了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其中流刑就分为三等。
3. 唐代:在唐代,流刑的三等分别为2000里、2500里、3000里。这一规定在后世多被沿袭。
4. 明清时期:明、清的流刑也分为三等,因此被称为“三流”。
5. 清代特定文献: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刑部纂辑了《三流道里表》,详细规定了流犯应被流放到何地,以及具体的流放里程。
三、特定指代
在中国古代,“三流”还专指三种流刑罪。例如,《唐律疏议》中,把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不孝流称为“三流”。
总的来说,“三流”这一词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与流刑制度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