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放马后炮 fàng mǎ hòu pào

解释: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出处: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

例句:切忌不要使问题成了堆,才来一个总结,~。 —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的当前的阶级斗争》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事后诸葛亮

近义:事后诸葛亮|

接龙:炮凤烹龙

相关:

详解

成语“放马后炮”的详细解释如下:
1. 成语含义:
- “放马后炮”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事情已经过去之后才发表议论或采取行动,类似于“事后诸葛亮”。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及时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而是在事后才提出看法或建议的人。
2.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清代夏敬渠的小说《野叟曝言》第29回,原文是“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这里通过对话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了“放马后炮”这一行为的无效性和迟滞性。
3. 成语用法:
- “放马后炮”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谓语或宾语使用,用于形容某人在事情发生后才提出看法或建议的行为。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缺乏前瞻性和及时性。
4. 相关近义词:
- 与“放马后炮”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事后诸葛亮”,都用来形容在事情发生后才提出看法或建议的行为。
5. 实际应用与语境:
- 在日常生活中,“放马后炮”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没有提供有效意见或帮助,而在事后却大放厥词的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及时发表意见并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事情结束后才进行无用的评论。
综上所述,“放马后炮”是一个具有贬义的汉语成语,用于形容在事情发生后才提出看法或建议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小说《野叟曝言》,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