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余 wáng guó zhī yú
解释:余:余留。已灭亡国家留下来的后代。
出处: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句:明公以~,处群雄角力之秋,继两世拭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犹恐士之不至。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接龙:余业遗烈
相关:
- 亡国灭种 -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指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 亡国破家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亡国败家 - 国家灭亡了,家庭破坏了。比喻给国家及个人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 佐国之谋 - 佐:协助;谋:谋略。协助治国的谋略
- 冠带之国 - 冠带:帽子,带子。指讲礼仪的国家和习于礼教的人民。
- 刀锯之余 - 刀锯:古代刑具,代指刑罚。受刑之余。指阉人。
- 千乘之国 -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 四战之国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国之四维 - 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 国之干城 -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 形胜之国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国家
- 方外之国 - 方外: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区域。旧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小国。
- 未亡之人 - 旧时寡妇的自称。
- 杞国之忧 -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 熏腐之余 - 熏腐:阉割。腐刑之后。指宦官。
- 父母之国 - 指祖国。
- 破国亡宗 - 国家破灭,宗族不存。
- 破国亡家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破家亡国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经国之才 - 经:治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形容才能卓著。
详解
成语“亡国之余”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wáng guó zhī yú
2. 释义:
- “亡国之余”指的是已灭亡国家留下来的后代。其中,“余”意为余留。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为:“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句话表达了尽管是亡国之后,但仍有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尊严。
4. 示例与用法:
- 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中,有这样一句话:“明公以亡国之余,处群雄角力之秋,继两世拭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犹恐士之不至。”这里用“亡国之余”来形容某人或某国虽然曾经遭受过重大挫折,但仍在努力振作和奋斗。
5. 相关词语链接:
- 与“亡国之余”相关的成语接龙有:“余勇可贾”、“余响遶梁”等。这些词语通过“余”字进行接龙,形成了有趣的成语链条。
6.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虽然“亡国之余”没有直接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但可以根据语境理解其相近或相反的含义。例如,近义词可以理解为“落魄之余”、“残存之余”等;反义词则可以从“兴盛之初”、“崛起之时”等角度来考虑。
(注意:由于这是一个成语解释,所以并没有具体的数字或统计数据来支撑观点,而是基于文献和语境的理解。)
综上所述,“亡国之余”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描绘了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虽然遭受挫折但仍坚韧不拔的人们。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wáng guó zhī yú
2. 释义:
- “亡国之余”指的是已灭亡国家留下来的后代。其中,“余”意为余留。
3. 出处:
- 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为:“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句话表达了尽管是亡国之后,但仍有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尊严。
4. 示例与用法:
- 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中,有这样一句话:“明公以亡国之余,处群雄角力之秋,继两世拭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犹恐士之不至。”这里用“亡国之余”来形容某人或某国虽然曾经遭受过重大挫折,但仍在努力振作和奋斗。
5. 相关词语链接:
- 与“亡国之余”相关的成语接龙有:“余勇可贾”、“余响遶梁”等。这些词语通过“余”字进行接龙,形成了有趣的成语链条。
6.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虽然“亡国之余”没有直接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但可以根据语境理解其相近或相反的含义。例如,近义词可以理解为“落魄之余”、“残存之余”等;反义词则可以从“兴盛之初”、“崛起之时”等角度来考虑。
(注意:由于这是一个成语解释,所以并没有具体的数字或统计数据来支撑观点,而是基于文献和语境的理解。)
综上所述,“亡国之余”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描绘了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虽然遭受挫折但仍坚韧不拔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