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不知大体 bù zhī dà tǐ

解释: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出处:臣之俗,特以牍书不报,小期会不答耳,以为大故,不可矣。天下之大指举之,而激俗流失,世坏败矣,因恬弗知怪,大故也。如刀笔之吏,务在筐箱,而不知大体,陛下又弗自忧,故如此哉。 — 汉·贾谊《新书·俗激》

例句:刘子振,蒲人也,颇富学业,而~。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眼光短浅

近义:不识大体|

接龙:体贴入妙

相关:

  • 不知凡几 - 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 不知利害 -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 不知所从 -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
  • 不知所以 - 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 不知死所 - 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 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不知自量 -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 不知薡蕫 -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 兹事体大 - 兹: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冒大不韪 -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同“冒天下之大不韪”。
  • 四体不勤 -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 大璞不完 -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 无伤大体 - 伤:伤害;大体: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 无关大体 - 比喻没有多大关系。
  • 知命不惑 - 对生命、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随遇而安,不迷惑。
  • 知足不殆 - 指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同“知止不殆”。
  • 知足不辱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 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动不能自主,只能听任自然摆布
  • 言者不知 -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 闳大不经 - 指不着边际,不合常理;近乎荒诞,没有根据。

详解

成语“不知大体”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信息
* 成语名称:不知大体
* 拼音:bù zhī dà tǐ
二、成语解释
* “大体”指的是关系全局的道理或重要的原则。
* “不知大体”即指不懂得从大局考虑,也可以理解为不懂得重要的道理或原则,眼光短浅,缺乏全局观念。
三、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俗激》。原文中提到:“如刀笔之吏,务在筐箱,而不知大体。”这里的“不知大体”形容那些只关注琐碎事务、忽视全局的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识大体。两者意思相近,都表示缺乏全局观念。
* (暂无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从语境中理解为“深明大义”或“顾全大局”等与之相反的含义。)
五、成语用法与示例
*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形容一个人或行为缺乏全局考虑。
* 示例: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四凶》中写道:“刘子振,蒲人也,颇富学业,而不知大体。”这里用“不知大体”来形容刘子振虽然学业有成,但却缺乏全局观念。
综上所述,“不知大体”是一个用于形容缺乏全局考虑和长远眼光的成语,源自汉代贾谊的《新书·俗激》。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语境灵活选择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以丰富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