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不文不武 bù wén bù wǔ

解释: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出处: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 唐·韩愈《泷吏》诗

例句:他是一个~的庸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无能

反义:能文能武|

接龙:武昌剩竹

相关:

  • 不名一文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 丧言不文 - 指居丧期间言辞要朴质。
  • 临文不讳 - 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
  • 偃武觌文 -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 分文不受 - 分:指银子计量的最小单位;文:指制钱的最小单位。一个钱也不接受。比喻不计报酬。
  • 分文不名 - 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 威武不屈 -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 废文任武 - 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废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轻文重武。
  • 揆文奋武 -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
  • 文不加点 -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 文才武略 - 武略:军事方面的才能。既有文学才能,又有军事才能。形容文武兼备。
  • 文武之道 -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 文武全才 -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 文治武力 -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 文经武略 -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 文韬武略 -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 横僿不文 - 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 秉文经武 - 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 经文纬武 - 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 经武纬文 - 经:丝织品的直线;武:武功;纬:丝织品的横线;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国家。

详解

成语“不文不武”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不文不武”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人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常用来讽刺人无能。其中,“文”指的是文采、文化知识,“武”则指的是武艺、军事才能。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没有显著的文才或武艺,暗示其在文化或军事方面都没有突出的能力。
二、成语出处
“不文不武”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泷吏》诗,其中有“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这样的诗句,通过诗歌的形式讽刺了某些官员的无能。
三、感情色彩与用法
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通常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在文化和军事方面均无所长。在句子中,它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用以描述一个人的能力或特征。
四、反义词与示例
“不文不武”的反义词是“能文能武”,形容一个人既具备文化知识又擅长武艺,能力全面。
示例句子:“他是一个不文不武的庸才。”这句话用“不文不武”来形容一个人既无文才又无武艺,暗示其平庸无能。
五、相关歇后语与英语翻译
与“不文不武”相关的歇后语有“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既不像文人又不像武人的尴尬境地。
该成语的英语翻译可以是“be versed neither in polite letters nor in military arts”,或者简单地翻译为“incompetent”或“incapable”,以表达一个人在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