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定字查询

一隙不通 yī xì bù tōng

解释:隙:空隙,孔。一孔不通。比喻一点都不懂。

出处:而书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 明·宋应星《野议·学政议》

接龙:通无共有

相关:

  • 一丝不挂 -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 一丝不紊 - 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 一字不落 - 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
  • 一尘不缁 - 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一脉相通 - 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 一蹶不兴 -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 一钱不值 -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 不值一谈 - 不值得谈论。
  • 不值一钱 - 比喻毫无价值。
  • 不惜一切 - 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
  • 不成一事 -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 不赞一词 - 一句话也不说。
  • 不赞一辞 -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 不通水火 -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 串通一气 - 相互勾结,一个鼻孔出气。
  • 扞格不通 - 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 百不得一 -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 百不获一 -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 缺一不可 - 少一样也不行。
  • 言行不一 -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详解

成语“一隙不通”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拼音:
- 读音:yī xì bù tōng
2. 基本含义:
- “隙”指的是空隙或孔。
- “一隙不通”直译为没有一个空隙是通达的,比喻为一点都不懂,即完全不理解或不通晓。
3. 成语出处:
- 该成语出自明代宋应星的《野议·学政议》,其中有句:“而书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有很多人对于书本旨意和文字一点都不懂的现象。
4. 用法与语境:
- “一隙不通”常用于讽刺他人愚蠢和糊涂,含贬义。
- 在句子中,这个成语一般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来使用。
5. 相关词汇与近反义词:
- 近义词可能包括“一无所知”、“一窍不通”等,表示对某事物完全不了解或没有认识。
- 反义词可能包括“无所不知”、“了如指掌”等,表示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一隙不通”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事物完全不了解或没有认识,具有贬义含义,并源自明代文献。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