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鼎” 词语大全
-
下鼎
xià dǐng
同"下碇"。 -
三鼎
sān dǐng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
丹鼎
dān dǐng
炼丹用的鼎。 -
九鼎
jiǔ dǐng
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
于鼎
yú dǐng
谓居三公之位。 -
五鼎
wǔ dǐng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
享鼎
xiǎng dǐng
犹鼎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 -
分鼎
fēn/fèn dǐng
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 -
刑鼎
xíng dǐng
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
列鼎
liè dǐng
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 -
卫鼎
wèi dǐng
春秋时卫国记载孔悝祖先功德的鼎。铭文见《礼记.祭统》。 -
卜鼎
bǔ dǐng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
台鼎
tái/tāi dǐng
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 -
司鼎
sī dǐng
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秦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改此名。职权较广。唐以后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会。 -
周鼎
zhōu dǐng
1.指周代传国的九鼎。 2.春秋时楚庄王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周境,遂问定王使臣周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3.比喻宝器。 4.古星名。属后发座。 -
和鼎
hé/hè/huó/huò/hú dǐng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 -
夏鼎
xià dǐng
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
奠鼎
diàn dǐng
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
孔鼎
kǒng dǐng
正考父庙之鼎。正考父系孔子先祖。《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杜预注:"考父庙之鼎。" -
定鼎
dìng dǐng
〈书〉相传禹铸九鼎,为古代传国之宝,保存在王朝建都的地方。后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
宝鼎
bǎo dǐng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
崇鼎
chóng dǐng
鼎名。古代宝器。一说为周时崇国之鼎;一说为春秋时鲁国之鼎,即谗鼎。 -
帷鼎
wéi dǐng
谓参与帷幄之谋﹑居于台鼎之位。 -
干鼎
gān/gàn dǐng
指商代伊尹以烹调事汤的故事。相传伊尹本系汤妃的陪嫁之臣,无由见汤,乃制作佳肴以献,乘机说汤,终佐汤取天下。事见《史记.殷本纪》。后因以"干鼎"指开国元勋。 -
庖鼎
páo dǐng
《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因以"庖鼎"喻贤臣。 -
延鼎
yán dǐng
倒覆的鼎。 -
彝鼎
yí dǐng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 -
扛鼎
káng/gāng dǐng
举起大鼎:力能扛鼎。也形容孔武有力:扛鼎揭旗之士。 -
折鼎
zhē/zhé/shé dǐng
见"折足覆餗"。 -
拿鼎
ná dǐng
见"拿大顶"。 -
文鼎
wén dǐng
刻镂花纹的鼎。 -
方鼎
fāng dǐng
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周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 -
晋鼎
jìn dǐng
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把前执政范宣子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 -
曶鼎
hū/hù dǐng
西周中期青铜器。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仅存铭文四百零三字。记周王对曶的策命,曶与其他贵族进行奴隶交易和诉讼事。见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 -
染鼎
rǎn dǐng
染指于鼎。指尝味。 -
梁鼎
liáng dǐng
谓南朝梁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
槐鼎
huái dǐng
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 -
毚鼎
chán dǐng
鼎名。即春秋时鲁国所铸谗鼎。 -
汉鼎
hàn dǐng
汉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汉代社稷。 -
汤鼎
tāng/shāng dǐng
1.《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后因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2.商汤时所铸之鼎。 3.煮水烹食之器。 -
沙鼎
shā/shà dǐng
用陶土和沙烧制的一种三脚锅。 -
沸鼎
fèi dǐng
1.盛着滚水的鼎。 2.比喻动乱的时局。 3.形容喧闹。 -
油鼎
yóu dǐng
古代用作烹人的刑具。 -
炉鼎
lú dǐng
1.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 2.借指炼丹。 3.指庐山香炉峰。 -
燃鼎
rán dǐng
谓烧锅做饭。 -
爨鼎
cuàn dǐng
犹沸鼎。 -
牛鼎
niú dǐng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高诱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2.谓饭牛负鼎。指伊尹负鼎勉汤称王和百里奚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 3.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
牢鼎
láo dǐng
指盛牲肴的食鼎。 -
玉鼎
yù dǐng
1.玉制的鼎。 2.指传国重器。喻国运,政权。 3.古代炊具的美称。 4.指香炉。 -
王鼎
wáng dǐng
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为九鼎。三代时以为传国之宝器。后以"王鼎"谓帝业。 -
璇鼎
xuán dǐng
1.亦作"琁鼎"。 2.指帝业。 -
璜鼎
huáng dǐng
古鼎名。 -
瓦鼎
wǎ/wà dǐng
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 -
甘鼎
gān dǐng
鼋的别名。 -
盘鼎
pán dǐng
盘和鼎的并称。古代建功立业,常刻辞于盘鼎以记之。因以指功勋的记载。 -
真鼎
zhēn dǐng
真品﹐真物。 -
石鼎
shí/dàn dǐng
陶制的烹茶用具。 -
破鼎
pò dǐng
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
神鼎
shén dǐng
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史记.封禅书》:"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汉焦赣《易林.渐之临》:"禹作神鼎,伯益衔指。斧斤既折,撞立独倚。"宋罗泌《路史.后纪一.太昊》:"﹝太昊﹞爰兴神鼎,制郊禅。"后世因以"神鼎"喻指皇位。 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
禹鼎
yǔ dǐng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移鼎
yí dǐng
迁移九鼎。比喻政权的改易。 -
窃鼎
qiè dǐng
谓窃位。古代以鼎为立国重器﹐因喻王位﹑帝业。 -
窥鼎
kuī dǐng
犹问鼎。谓阴谋篡国。 -
篆鼎
zhuàn dǐng
有篆书铭文的鼎。 -
羞鼎
xiū dǐng
盛有食物的鼎。 -
舐鼎
shì dǐng
《太平广记》卷八引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后因以"舐鼎"喻攀龙附凤。鼎﹐指炼丹药之器。 -
茵鼎
yīn dǐng
茵和鼎是寝食之具。亦借指起居饮食。 -
药鼎
yào dǐng
煎药用具。亦指道家炼丹药所用的丹鼎。 -
覆鼎
fù dǐng
1.犹覆餗。 2.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
观鼎
guān/guàn dǐng
谓觊觎王位。 -
议鼎
yì dǐng
汉武帝时汾阴出宝鼎﹐群臣上寿贺帝曰﹕"陛下得周鼎。"吾丘寿王独曰非周鼎。武帝召而问之。寿王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后以"议鼎"为称人才识卓异之典。 -
讯鼎
xùn dǐng
犹问鼎。 -
调鼎
tiáo/diào dǐng
1.烹调食物。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
谗鼎
chán dǐng
春秋鲁鼎名。 -
负鼎
fù dǐng
指伊尹背负鼎俎见汤,喻以烹调致汤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于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唐李白《送梁四归东平》诗:"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宋叶适《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桐江笑短弱,负鼎莘野嫌豪粗。"后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