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 词语大全
-
三耳
sān ěr
1.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慎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慎怒,以方寸肉塞其耳。审通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审通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
世耳
shì ěr
世俗之耳。 -
中耳
zhōnɡ ěr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也叫鼓室。 -
乃耳
nǎi ěr
同"乃尔"。 -
云耳
yún ěr
见"云尔"。 -
交耳
jiāo ěr
贴耳说话。 -
余耳
yú ěr
秦末陈馀﹑张耳的并称。陈馀﹑张耳,原为刎颈之交,居约时,相然信死,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交友不终。后因以为势利之友的典故。 -
侧耳
cè ěr
①恭敬有礼地听:侧目而视,侧耳而听。②专注仔细地听:他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俚耳
lǐ ěr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
俗耳
sú ěr
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 -
倚耳
yǐ ěr
向后倾侧的耳朵。古人以此为美。 -
倾耳
qīng ěr
谓侧着耳朵静听。 -
偷耳
tōu ěr
形容暗中细听。 -
儋耳
dān/dàn ěr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2.古代北方国名。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汉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
充耳
chōng ěr
1.塞住耳朵。 2.指声音充满耳朵。 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
入耳
rù ěr
听起来舒服:言语入耳|乐声入耳|不堪入耳。 -
六耳
liù/lù ěr
谓第三者。 -
具耳
jù ěr
鉴别韵律的听力。 -
养耳
yǎng ěr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 -
内耳
nèi/nà ěr
耳朵最里面的一部分,由复杂的管状物构成,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主管听觉和身体的平衡。 -
冯耳
féng/píng ěr
船神名。 -
凡耳
fán ěr
常人的耳朵。指普通人。 -
凸耳
tū ěr
凸出物。 -
刮耳
guā ěr
犹聒耳。刺耳。 -
到耳
dào ěr
逆耳。 -
刺耳
cì/cī ěr
①形容声音尖利难听:刺耳的喇叭声。②形容话语刻薄,令人不舒服。 -
剺耳
lí ěr
割耳流血。表示心诚。 -
取耳
qǔ ěr
挖除耳垢。 -
卷耳
juǎn ěr
又称“苓耳”。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有茸毛。叶对生。春季开白花。分布于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各地。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 -
右耳
yòu ěr
汉字偏旁,其形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边部分。 -
啾耳
jiū ěr
谓在耳际鸣响。 -
咶耳
huài/shì ěr
声音杂乱刺耳。 -
哗耳
huá/huā ěr
喧嚣震耳。 -
唾耳
tuò ěr
犹附耳。 -
嘿耳
hēi/mò ěr
象声词。马叫声。 -
地耳
dì/de ěr
1.古谓大地的耳朵。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四川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湖北﹑安徽两省产量最高。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
垂耳
chuí ěr
1.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 2.下垂到耳。 3.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
塞耳
sāi/sài/sè ěr
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
外耳
wài ěr
耳朵最外面的一部分,由耳郭﹑外听道和鼓膜组成。 -
天耳
tiān ěr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
头耳
tóu/tou ěr
比喻福分。 -
尔耳
ěr ěr
〈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ㄧ聊复~。 -
属耳
shǔ/zhǔ ěr
1.以耳触物。常谓窃听。 2.注意倾听。 -
帖耳
tiè/tiě/tiē ěr
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2.贴近耳边。 -
开耳
kāi ěr
犹悦耳。 -
引耳
yǐn ěr
竖着耳朵。形容心神专注地听。 -
弭耳
mǐ ěr
犹帖耳。形容动物搏杀前敛抑之貌。亦指驯服﹑安顺貌。 -
心耳
xīn ěr
1.心与耳。泛指思维与感觉器官。 2.生理学名词。指心房上部圆锥形的突出物。 -
悦耳
yuè ěr
好听;动听:歌声婉转悦耳。 -
惊耳
jīng ěr
使人听到后震惊﹑惊异。 -
感耳
gǎn ěr
触耳。 -
慆耳
tāo ěr
犹悦耳。 -
执耳
zhí ěr
见"执牛耳"。 -
抉耳
jué ěr
挖清耳朵。谓希望听得清楚。 -
护耳
hù ěr
保护耳朵使不受冻的用品。 -
抿耳
mǐn ěr
犹帖耳。驯服,顺服貌。 -
拂耳
fú/bì ěr
1.逆耳。 2.掠过耳际。谓有所闻。 -
括耳
kuò/guā ěr
聒耳。谓声音刺耳。括,通"聒"。 -
挑耳
tiāo/tiǎo ěr
挖耳朵。 -
挖耳
wā ěr
掏耳垢用的小勺。又叫挖耳勺。精美的挖耳,旧时也为中老年妇女兼作头饰。 -
掩耳
yǎn ěr
1.捂住耳朵不听。 2.指不闻不问。 3.御寒护耳的用品。 -
提耳
tí/dī/dǐ ěr
语出《诗.大雅.抑》:"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提耳"指恳切教导。 -
揉耳
róu ěr
顺耳。 -
擪耳
yè ěr
掩耳。亦以喻不闻世事。 -
斝耳
jiǎ ěr
古酒器名。玉质。其旁有耳,如今之杯。 -
无耳
wú ěr
1.没有听觉器官。 2.古代传说的一种野兽。即混沌。 -
木耳
mù ěr
又称“黑木耳”。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好气性腐生真菌。一般生长在阔叶树的朽木或倒木上。子实体形似人耳或叶子,初为红褐色,干燥后深褐至近黑色。可用阔叶树段木或木屑人工培养。营养丰富,可供食用和药用。 -
普耳
pǔ ěr
即普尔钱。 -
榆耳
yú ěr
生在榆树上的木耳。 -
暖耳
nuǎn ěr
耳套。寒冷时戴在耳朵上以保暖。 -
李耳
lǐ ěr
虎的别称。 -
松耳
sōng ěr
即松耳石。 -
枲耳
xǐ ěr
草名。即卷耳。也称苍耳。 -
柳耳
liǔ ěr
生于柳树上的木耳。 -
树耳
shù ěr
木耳。 -
桑耳
sāng ěr
生于桑树上的菌。可食。亦可入药。 -
植耳
zhí ěr
耸耳细听。 -
楮耳
chǔ ěr
楮树菌。木耳的一种。 -
槐耳
huái ěr
生于槐树上的木耳。 -
沈耳
shěn/chén ěr
犹倾耳。谓非常注意地听。 -
沥耳
lì ěr
犹洗耳。 -
沧耳
cāng ěr
传说中的鬼名。 -
沸耳
fèi ěr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
注耳
zhù ěr
倾耳。 -
洗耳
xǐ/xiǎn ěr
①表示不愿听到。《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②形容恭敬、细心地听:如今细说一番,待小生洗耳听者。 -
浄耳
jìng ěr
掏耳朵以清除耳垢。 -
涤耳
dí ěr
洗耳。表示恭敬地倾听。 -
清耳
qīng ěr
1.静耳。谓专心倾听。 2.犹净耳。表示不愿意让污浊的话语污染耳朵。 -
渐耳
jiàn/jiān ěr
鬼神名。旧时迷信谓其能制伏鬼怪。 -
澒耳
hòng/gǒng ěr
水声震耳。 -
焉耳
yān ěr
见"焉尔"。 -
焕耳
huàn ěr
犹莞尔。微笑貌。 -
焦耳
jiāo ěr
功的单位,1牛顿的力使其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位移1米所作的功,就是1焦耳。1焦耳等于10^7尔格。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而定的。简称焦。 -
熏耳
xūn/xùn ěr
用火灼耳。古代酷刑之一。 -
熊耳
xióng ěr
1.山名。在河南省宜阳县。秦岭东段支脉。 2.山名。在湖南省。 -
爵耳
jué ěr
即卷耳。 -
牛耳
niú ěr
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尝诸侯为誓,以示信守。《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 -
犂耳
lí ěr
即犁镜。 -
珫耳
chōng ěr
充耳。古代冠冕两旁下垂到耳的玉饰。 -
畜耳
xù/chù ěr
对自己耳朵的谦称。 -
病耳
bìng ěr
重听不聪之耳。 -
白耳
bái ěr
1.白色耳朵。 2.白木耳的简称。 -
盥耳
guàn ěr
相传尧时高士许由闻尧欲以天下相让,以为污言,乃临池洗耳。见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后用为典实。 -
石耳
shí/dàn ěr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 -
禾耳
hé ěr
指禾头上的耳状芽蘖。 -
秀耳
xiù ěr
大耳。 -
穿耳
chuān ěr
为戴耳环而在耳垂上穿孔。 -
竦耳
sǒng ěr
竖起耳朵。 -
緑耳
lǜ/lù ěr
1.亦作"緑駬"。 2.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
纠耳
jiū ěr
1.亦作"糺耳"。 2.饼类食物。 -
缓耳
huǎn ěr
1.垂耳。 2.古地名。即儋耳。 -
耳沉
ěr chén
〈方〉耳背。 -
耳生
ěr shēng
听着生疏(跟‘耳熟 ’相对):不知谁在说话,听着~。 -
耳珥
ěr ěr
指耳饰。 -
耳擩
ěr rǔ
犹耳熟。 -
耳垂
ěr chuí
(~儿)耳郭的一部分,在耳轮的下面。 -
耳治
ěr zhì
1.谓以耳闻。 2.指教学中的听讲。 -
耳炎
ěr yán
耳的炎症。 -
耳号
ěr hào/háo
在动物耳尖上切掉一个小三角而作成的耳记。 -
耳珰
ěr dāng
1.妇女的耳饰。 2.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
耳机
ěr jī
①受话器。②通常指受话器和发话器连在一起的电讯器件。‖也叫听筒、耳机子。 -
耳也
ěr yě
犹而已。 -
耳掴
ěr guāi
方言。耳光。 -
耳石
ěr shí
1.脊椎动物的内耳或无脊椎动物的听泡中的一种石灰质结石,在许多真骨鱼中尤为显著,形成坚硬的体质,在大多数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则为石灰质小耳沙块物质。 2.脊椎动物的耳石或耳沙。 -
耳戳
ěr chuō
耳上的三角形戳(如用来识别牛)。 -
耳性
ěr xìng
受了告诫之后,没有记在心上,依然犯同样的毛病,叫做没有耳性(多指小孩子)。 -
耳目
ěr mù
①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欺骗蒙蔽别人)。②指见闻:~所及ㄧ~一新ㄧ~不广。③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众多。 -
耳熟
ěr shú
听着熟悉(跟‘耳生’相对):人我不认识,可名字听着怪~的。 -
耳扇
ěr shàn/shān
帽子上可以翻转的护耳部分。 -
耳倕
ěr chuí
耳垂。 -
耳圈
ěr quān/juàn/juān
耳饰。 -
耳垢
ěr gòu
外耳道内皮脂腺分泌的蜡状物质,黄色,有湿润耳内细毛和防止昆虫进入耳内的作用。也叫耵聍(dīng-níng),俗称耳屎。 -
耳巴
ěr bā
耳光;巴掌。 -
耳尖
ěr jiān
形容听觉锐敏。 -
耳杯
ěr bēi
古代饮器。椭圆形﹐木胎涂漆﹐两侧各有一耳﹐或装鎏金铜饰﹐并有全部铜制者。陶制的多为明器。盛行于战国﹑汉至晋时。 -
耳剽
ěr piāo
谓仅凭耳闻所得﹐犹如窃取。 -
耳唇
ěr chún
方言。即耳垂。 -
耳伴
ěr bàn
见"耳畔"。 -
耳房
ěr fáng
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
耳子
ěr zǐ
器物两旁供人提的部分。 -
耳冷
ěr lěng
听觉不灵敏。 -
耳坠
ěr zhuì
(~儿)耳环(多指带着坠儿的)。也说耳坠子。 -
耳扒
ěr bā/pá
即耳挖。 -
耳属
ěr shǔ/zhǔ
《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郑玄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于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 -
耳卜
ěr bǔ/bo
旧俗于除夕之夜出门﹐听人所发出的第一声﹐以测来年命运祸福﹐谓之"耳卜"。 -
耳朵
ěr duǒ
听觉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除管听觉外,还管身体的平衡。 -
耳珠
ěr zhū
即耳珰。 -
耳力
ěr lì
听力:~不济。 -
耳环
ěr huán
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玉石等制成。 -
耳学
ěr xué
语出《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后因指仅凭听闻所得为耳学。 -
耳界
ěr jiè
佛教语。指听觉所及的范围。 -
耳挖
ěr wā
掏耳垢的用具。常以竹﹑木﹑牛角或金属制成。有时也作为饰物﹐其末并可用来剔牙。 -
耳择
ěr zé/zhái
用耳选择所闻。意谓非礼勿听。 -
耳屏
ěr píng/bǐng
外耳门前面的突起,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遮住外耳门。 -
耳受
ěr shòu
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 -
耳斡
ěr wò/guǎn
即耳挖。 -
耳提
ěr tí/dī/dǐ
谓恳切教导。 -
耳塞
ěr sāi/sài/sè
①小型受话器,可塞在耳中,常用在收音机和助听器上。②可以塞在耳中的塞子,游泳时用来防止水进入耳内,也可以用来减低噪声干扰。 -
耳池
ěr chí
旧式戏台两旁可设坐位的地方。台前正厅﹐旧称池子﹐故称旁座为"耳池"。 -
耳根
ěr gēn
①耳朵的根部。②耳朵:~清净。‖也说耳根子。 -
耳廓
ěr kuò
即耳郭。参见"耳郭"。 -
耳快
ěr kuài
谓声音悦耳﹐使人快意。 -
耳喑
ěr yīn
耳语。 -
耳热
ěr rè
指极端兴奋或害臊:酒酣~ㄧ说到婚事,姑娘顿觉脸红~。 -
耳屋
ěr wū
即耳房。 -
耳套
ěr tào
一副由布带、松紧带或柔软的金属带连在一起用来防寒的遮耳物。 -
耳畔
ěr pàn
1.亦作"耳伴"。 2.耳边。 -
耳福
ěr fú
听到美好的音乐、戏曲、曲艺等的福分:大饱~。 -
耳光
ěr guāng
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分叫打耳光 ◇事实给了造谣的人一记响亮~。也说耳光子。 -
耳孔
ěr kǒng
外耳门。 -
耳报
ěr bào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他有耳报,消息可灵通呢! -
耳决
ěr jué
犹耳闻。只凭传闻即加决断意。 -
耳屎
ěr shǐ
耳垢的俗称。 -
耳门
ěr mén
大门两侧的小门;正门旁边的小门。 -
耳记
ěr jì
在耳上作的,尤其在家畜的耳上作的辨认记号(如剪出的或划割的)。 -
耳韵
ěr yùn
指感音能力。 -
耳箭
ěr jiàn
旧时重犯示众时插在颈后耳旁的箭牌。 -
耳轴
ěr zhóu
1.为旋转或倾斜 某物而装在支承上的枢轴或心轴。2.连杆在其上旋转的十字头轴销。 -
耳轮
ěr lún
耳郭的边缘,大部分向前卷曲,下连耳垂。 -
耳背
ěr bèi/bēi
听觉不灵:老人身体还硬朗,就是有点~。 -
耳顺
ěr shùn
①〈书〉《论语 ·为政》:‘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年逾~ㄧ~之年。②顺耳:这个唱腔我听着倒还~。 -
耳风
ěr fēng
〈方〉指听来的不一定可靠的消息。 -
耳郭
ěr guō
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软骨构成,有收集声波的作用。也叫耳廓。 -
耳蜗
ěr wō
内耳的一部分,在内耳的最前部,形状像蜗牛壳,内部有淋巴和听神经,是听觉的感受器。 -
耳重
ěr zhòng/chóng
重听﹐听觉迟钝。 -
耳闻
ěr wén
听说:~不如目见ㄧ这事略有~,详细情况不很清楚。 -
耳际
ěr jì
耳畔。如:一想到金牌,《国歌》就在我耳际回响。 -
耳舱
ěr cāng
船只舷侧的舱室。 -
耳科
ěr kē
专治耳朵疾病的诊室。 -
耳诵
ěr sòng
谓耳闻即能成诵。 -
耳膜
ěr mó
鼓膜。 -
耳观
ěr guān/guàn
谓但凭耳闻。 -
耳鉴
ěr jiàn
谓鉴藏书画﹐但凭耳闻﹐并无真识。 -
耳纩
ěr kuàng
指耳衣。 -
耳视
ěr shì
谓以耳代目。 -
耳级
ěr jí
旧指割下的耳朵。 -
耳穴
ěr xué
人体某一部分有病时,就会反应在耳郭的一定部位上,这些部位就是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统称为耳穴。 -
耳针
ěr zhēn
针刺疗法的一种。在耳郭上针刺耳穴﹐以治疗身体内某一部位的疾患。 -
耳聋
ěr lóng
听不见声音。 -
耳雨
ěr yǔ/yù
谓年老聋聩﹐耳中常作雨声。 -
耳粪
ěr fèn
[方]∶外耳道分泌物的干黄色结节。 -
耳言
ěr yán
犹耳语。 -
耳耳
ěr ěr
1.众盛貌。 2.《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后因以"耳耳"表示有所不足之辞﹐犹言罢了罢了。 3.挺拔貌。 -
耳识
ěr shí/zhì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2.犹赏识。 -
耳软
ěr ruǎn
指容易轻信别人的话:为人不能耳软|他耳软,遇事无主见。 -
耳闭
ěr bì
耳背。 -
耳鼠
ěr shǔ
兽名。即鼯鼠。 -
耳音
ěr yīn
听力:瞧你这~,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了。 -
耳舍
ěr shè/shě
即耳房。 -
耳语
ěr yǔ/yù
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咬耳朵。 -
耳聩
ěr kuì
耳聋。 -
耳食
ěr shí
〈书〉指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信以为真。 -
耳鼓
ěr gǔ
鼓膜。 -
耳饰
ěr shì
挂在耳上的饰物。 -
耳聪
ěr cōng
1.听觉灵敏。语本《庄子.徐无鬼》:"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 2.耳鸣病。 -
耳绊
ěr bàn
鞋帽上作带子穿系之用的扣绊﹐以状如耳﹐故名。 -
耳齐
ěr qí
谓凭听觉调整。 -
耳管
ěr guǎn
外听道。 -
耳菜
ěr cài
菌类食物的通称。 -
耳鸣
ěr míng
外界并无声音而患者自己觉得耳朵里有鸣叫的声音。多由中耳、内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
耳衣
ěr yī/yì
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耸耳
sǒng ěr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 2.高起的耳朵。 -
聂耳
niè ěr
①聂耳(1912-1935)。作曲家。原名守信,云南玉溪人。1930年至上海,次年入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工作。1935年取道日本去欧洲、苏联考察,不幸在日本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新的女性》等三十余首,民族乐队改编曲《金蛇狂舞》等。②传记片。以聂耳的生平业绩为题材。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于伶、孟波编剧,郑君里导演,赵丹、张瑞芳主演。 -
聒耳
guō ěr
(声音)嘈杂刺耳。 -
聤耳
tíng ěr
中医病症名。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多发于儿童。可分虚实两类。实证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污水灌耳﹑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经络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所致。治疗可根据虚实分别采取滋阴降火或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的方法﹐也可用药汁或药粉滴撒外治。 -
聪耳
cōng ěr
1.使听觉灵敏。 2.指听觉灵敏的耳朵。 -
苍耳
cāng ěr
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夏开花,绿色,果实倒卵形,有刺。荒地野生。茎皮可取纤维,植株可制农药;果实称"苍耳子",可提取工业用的脂肪油,亦可入药。 -
苓耳
líng ěr
即“卷耳”。 -
菤耳
juǎn ěr
植物名。即卷耳。见《尔雅.释草》。参见"卷耳"。 -
葈耳
xǐ ěr
即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果实称苍耳子,倒卵形,有刺,易附于人畜体上到处传播,可入药。 -
谨耳
jǐn ěr
小耳。 -
谄耳
chǎn ěr
谓满足听觉的需要。 -
豚耳
tún ěr
俗称马齿苋。 -
贯耳
guàn ěr
1.古代刑罚之一。以箭穿耳。 2.指穿耳戴环以妆饰。 3.借指有穿耳习俗的方外民族。 4.古代投壶术语。 5.入耳;充耳。 -
贴耳
tiē ěr
1.贴着耳朵。 2.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