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查询
定字查询

“包含:四” 词语大全

  • 三四 sān sì
    1.犹言再三再四。 2.表示为数不多。
  • 乞四 qǐ sì
    复姓。唐代有乞四比羽。见《新唐书》。
  • 二四 èr sì
    无赖;放肆。
  • 再四 zài sì
    连续多次。
  • 四仪 sì yí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 3.见"四威仪"。
  • 四三 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
  • 四从 sì cóng/zòng
    谓随从车乘。四,通"驷"。
  • 四临 sì lín
    四面逼近。
  • 四件 sì jiàn
    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
  • 四书 sì shū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 四人 sì rén
    四民。
  • 四华 sì huá/huà/huā
    见"四花"。
  • 四密 sì mì
    四面密密层层,形容很稠密。
  • 四出 sì chū
    1.向四面延伸;从四处长出。 2.指到各处去。 3.指四出文钱。古代货币名,因钱背有纹四出,故称。
  • 四壁 sì bì
    1.四面墙壁。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后以"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3.指屋内的四面。 4.四面营垒。
  • 四季 sì jì
    1.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每季三个月,以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一季的开始。 2.农历四个季月的总称。即指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
  • 四失 sì shī
    学习上的四种过失。
  • 四合 sì hé/gě
    1.四面围拢。 2.四方配合;四面相应。
  • 四伏 sì fú
    到处潜伏着。
  • 四危 sì wēi
    旧时迷信说法,谓墓地的四种不祥之兆。
  • 四宇 sì yǔ
    天下;四方。
  • 四学 sì xué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
  • 四孟 sì mèng
    农历四季中每季头一个月的合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 四叔 sì shū
    指少皞氏后世的四个子孙,曾分别受任为木正(句芒)﹑金正(蓐收)﹑水正(玄冥)之官。
  • 四坐 sì zuò
    1.亦作"四座"。 2.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3.四周座位。
  • 四处 sì chǔ/chù
    四方,各处。
  • 四存 sì cún
    清初颜元着《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合称"四存"。颜强调力学致知,习事见理,反对程朱派理学的理在事先﹑知先行后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当时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 四倒 sì dǎo/dào
    指四件违背常情的事。详"四背"。
  • 四伐 sì fá
    1.用武器击刺四次。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
  • 四国 sì guó
    日本第四大岛。连同附近所属小岛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北部沿岸是新兴的临海工业区。西北部柑橘产量和质量都居日本首位。
  • 四兽 sì shòu
    1.古人以龙﹑虎﹑凤﹑龟四兽为动物之首,阴阳家则附会成天上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2.指虎﹑豹﹑熊﹑罴。
  • 四尘 sì chén
    佛教语。色﹑香﹑味﹑触的总称。
  • 四县 sì xiàn/xuán
    古时钟磬之类乐器悬挂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悬乐。
  • 四妃 sì fēi/pèi
    1.四位妃子。指黄帝四妃。 2.四位妃子。指帝喾四妃。 3.四位妃子。初唐有贵﹑淑﹑德﹑贤四妃。
  • 四实 sì shí
    1.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 2.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 四屋 sì wū
    屋的四方。指满屋。
  • 四体 sì tǐ/tī/bèn
    1.四肢。 2.指整个身体,身躯。 3.比喻君王的辅弼大臣。 4.指晋卫恒所撰《四体书势》。见《晋书.卫恒传》。 5.指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 6.今亦通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7.集句诗的别称。
  • 四化 sì huà/huā
    “四个现代化”的简称。
  • 四业 sì yè
    1.指《诗》﹑《书》﹑礼﹑乐。 2.指士﹑农﹑工﹑商四民之业。
  • 四史 sì shǐ
    1.相传为黄帝的四个史官:沮诵﹑仓颉﹑隶首﹑孔甲。 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 四夷 sì yí
    古代指居于我国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四夷来朝。
  • 四会 sì huì/kuài
    1.四方乐声相会合。 2.四方会集。 3.古代仅用乐器演奏而无歌词的上寿曲。
  • 四乳 sì rǔ
    谓身上有四只乳房。古代传说周文王有四乳,迷信者附会为仁圣之相。
  • 四七 sì qī
    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 5.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
  • 四匝 sì zā
    1.四面环绕。 2.四周。
  • 四境 sì jìng
    1.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 2.引申指举国;四方疆界之内。
  • 四则 sì zé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总称。
  • 四京 sì jīng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 四圭 sì guī
    古代贵族祭天所用的礼器。由整块玉雕成,中央为璧,四面锐出为圭,故称。
  • 四仲 sì zhòng
    1.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
  • 四俊 sì jùn
    指皋陶﹑后稷﹑殷契﹑仓颉。上古时的贤臣。
  • 四代 sì dài
    1.四个朝代。指虞﹑夏﹑商﹑周。 2.四个朝代。指北朝的魏﹑周﹑齐和南朝的陈。 3.指前后相承的四个辈份。 4.指人的身体。
  • 四对 sì duì
    指旧体诗文中的四种对仗。
  • 四和 sì hé/hè/huó/huò/hú
    1.古谓太阳运行四方所达到的极限之处。 2.指四种香或有香味的物质。 3.香炉名。
  • 四八 sì bā
    指四时八节。
  • 四世 sì shì
    1.四代。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释迦在世时代)﹑正世(释迦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 四司 sì sī
    1.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 2.见"四司六局"。 3.道教谓天帝的禁宫。 4.明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 四列 sì liè
    相传夏禹治山导水,有三条﹑四列之说。"四列"说创于郑玄,谓由北至南将山脉分成四列。
  • 四声 sì shēng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
  • 四器 sì qì
    1.古代作为聘礼的四种玉器。即圭﹑璋﹑璧﹑琮。 2.画方﹑圆等图形的四种工具。即规﹑矩﹑准﹑绳。
  • 四封 sì fēng
    1.四面疆界。 2.四境之内;四方。
  • 四勿 sì wù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见《论语.颜渊》。
  • 四休 sì xiū/xù
    宋孙昉别号四休居士,省称四休。
  • 四奥 sì ào/yù
    见"四隩"。
  • 四上 sì shàng/shǎng
    1.指四种上乘的音乐。《楚辞·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洪兴祖补注:"四上,谓声之上者有四,谓代秦郑卫之鸣竽也,伏戏之《驾辩》也,楚之《劳商》也,赵之箫也。"《初学记》卷十五引南朝梁王暕《观乐应诏》诗:"参差陈九夏,依迟分四上。"一说:四﹑上,为笛色谱中两种音调。四即宫,上即商。"四上竞气,极声变只",谓宫声由商而争上,至极而变。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馀论下》引清毛奇龄《竟山乐录》。 2.指国君。
  • 四务 sì wù
    四季的事务。
  • 四士 sì shì
    1.指禹﹑契﹑皋陶﹑后稷。 2.指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 3.指伍子胥﹑辅果﹑穆生﹑邹阳。 4.指蜀中四士: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 5.指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
  • 四伯 sì bó/bǎi/bà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 四姓 sì xìng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 四孔 sì kǒng
    比喻政出多门。
  • 四大 sì dà
    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1957年开始出现于中国。“文化大革命”中恶性发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将其列为人民的民主权利。因其没有起过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积极作用,反而妨碍了人民正常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1980年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通过决议,取消了宪法中关于“四大”的规定。
  • 四冲 sì chōng/chòng
    控扼四方的要地。
  • 四乡 sì xiāng
    四方。
  • 四城 sì chéng
    城的四处,全城。
  • 四下 sì xià
    1.指四蹄。 2.四边低垂;四边低下。 3.四下里,四处。
  • 四向 sì xiàng
    1.向着四面;四出。 2.四周;四方。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 四守 sì shǒu
    1.四种守卫的方法。 2.犹四方。 3.星名。
  • 四垂 sì chuí
    1.从四面垂下来。 2.四境;四边。
  • 四垣 sì yuán
    1.四周的围墙。 2.本指周天的星区,引申指四周天空。
  • 四六 sì liù/lù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 四句 sì jù/gōu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 四参 sì cān/shēn
    指朝廷四参官。
  • 四奸 sì jiān
    指聋﹑昧﹑顽﹑嚚四恶。
  • 四元 sì yuán
    1.指科举时代州县﹑府﹑省和廷试四级考试均名列第一。 2.数学名词。元朱世杰《四元玉鉴》以天﹑地﹑人﹑物代四个未知数。相当于现代代数的多元式。
  • 四义 sì yì
    四种义行。所指不一。
  • 四佐 sì zuǒ
    1.指四位辅佐大臣。 2.指脾﹑肾﹑肝﹑肺。
  • 四凶 sì xiōng
    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书.舜典》"流共工于幽洲(州),放歡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宋蔡沈集传:"《春秋传》所记四凶之名与此不同,说者以穷奇为共工,浑敦为歡兜,饕餮为三苗,梼杌为鲧,不知其果然否也。"后世多用以比喻凶狠贪婪的朝臣。
  • 四冥 sì míng
    见"四溟"。
  • 四外 sì wài
    四方;四处。
  • 四夔 sì kuí
    夔,舜时贤臣,舜命以为典乐之官。见《书.舜典》。后因将同时而贤能出众的四人美称为"四夔"。
  • 四兆 sì zhào
    指四种卜兆。
  • 四众 sì zhòng
    见"四部众"。
  • 四关 sì guān
    1.四座关塞。秦汉时"四关",指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2.四座关塞。晋时"四关",则指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长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医学名词。指肩﹑肘﹑髋﹑膝四关节或两肘和两膝的关节。
  • 四布 sì bù
    1.指各地所赠以助丧葬的钱币。 2.向四方传布﹑散发。
  • 四左 sì zuǒ
    指从疏附﹑御侮﹑奔走﹑先后四个方面辅佐的大臣。左,同"佐"。
  • 四周 sì zhōu
    周围。
  • 四垠 sì yín
    四境;天下。
  • 四分 sì fēn/fèn
    1.分为四份。 2.向四方散开。 3.指四分历。
  • 四卫 sì wèi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 四少 sì shǎo/shào
    指少师﹑少傅﹑少阿﹑少保。
  • 四围 sì wéi
    1.四面环绕。 2.四周,周围。
  • 四位 sì wèi
    1.旧指个人修养的四个方面。 2.封建君王所应修持的四个方面。 3.指四个方位。
  • 四呼 sì hū
    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 四履 sì lǚ
    古代所封诸侯土地的四周范围:地狭乎四履。
  • 四岳 sì yuè
    ①传说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②中国东南西北四座大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 四察 sì chá
    指用目﹑耳﹑口﹑心察真伪,审正邪。
  • 四子 sì zǐ
    1.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 2.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3.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 4.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 5.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 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 7.见"四子书"。
  • 四击 sì jī
    指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法。拳术套数的组成,一般都以技击动作为中心,整套动作的主要部分离不开四击的法则。
  • 四命 sì mìng
    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四命为王之大夫﹑公之孤。参见"九命"。
  • 四域 sì yù
    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
  • 四厢 sì xiāng
    1.古军队编制名。 2.朝会奏乐之地。 3.四周。 4.宋时京城附近的居民管理区。
  • 四川 sì chuān
    中国西南地区的省,简称川或蜀。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省会成都。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水力资源、天然气、云母、井盐储量丰富。稻米、油菜籽产量居全国首位。重庆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 四唐 sì táng
    指初唐﹑盛唐﹑中唐﹑晩唐。原为旧时对唐诗的分期。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叙》:"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参见"三唐"。
  • 四佞 sì nìng
    即四凶。
  • 四射 sì shè/yè/yì
    1.古代四种射礼。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见《礼记.射义》清孙希旦集解。 2.向四面发散﹑放射。
  • 四墉 sì yōng
    四周城墙。
  • 四塞 sì sāi/sài/sè
    1.指四方屏藩之国。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 3.指四方边塞,边境。
  • 四同 sì tóng/tòng
    国都近郊四面方百里之地。
  • 四天 sì tiān
    1.四方的天空。 2.即四禅天。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签》卷二一。
  • 四印 sì yìn
    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 四王 sì wáng
    1.指古代四位帝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2.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方面功力较深,但崇尚古人,意境很少创新,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清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俱画山水,宗法"四王"。前者称为"小四王",后者称为"后四王"。
  • 四枝 sì zhī/qí
    同"四肢"。
  • 四术 sì shù/shú/zhú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 四座 sì zuò
    见"四坐"。
  • 四溟 sì míng
    1.亦作"四冥"。 2.四海,四方之海。 3.指全国﹑天下。
  • 四皓 sì hào
    1.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甪,一作角)﹑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高祖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2.指南朝齐徐伯珍兄弟四人。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 四患 sì huàn
    1.处事的四患。指叨﹑贪﹑很﹑矜。 2.致政的四患。指伪﹑私﹑放﹑奢。 3.指财﹑色﹑名﹑势。 4.佛教语。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患。
  • 四扰 sì rǎo
    指马﹑牛﹑羊﹑豕四种驯养的牲畜。
  • 四格 sì gé
    清代对在京的官吏进行考核的四条标准。
  • 四旁 sì páng/bàng
    1.四门之旁。 2.四近,四周。 3.指村旁﹑宅旁﹑道旁﹑水旁。 4.四极,四境。
  • 四海 sì hǎi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 四望 sì wàng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 3.眺望四方。 4.山名。在今青海乐都县。 5.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湖北随县。
  • 四溢 sì yì
    指液体或气味从容器中溢出或漫延开来。如:酒香四溢。
  • 四战 sì zhàn
    犹言四面受敌。
  • 四梵 sì fàn
    佛教语。谓色界四禅诸天之王。
  • 四荒 sì huāng
    1.四方荒远之地。 2.指四种荒诞的嗜酒行为。
  • 四溅 sì jiàn/jiān
    向四周喷出或溅出。如:钢花四溅。
  • 四边 sì biān
    1.四境。 2.四方,四周。
  • 四足 sì zú
    1.四只脚。指兽类。 2.四肢。
  • 四序 sì xù
    指春﹑夏﹑秋﹑冬四季。
  • 四聚 sì jù
    使民众安集的四项措施。
  • 四表 sì biǎo
    1.指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 2.古代谶纬家谓地与星辰升降运行的终极之处。
  • 四溃 sì kuì/huì
    四散溃逃。
  • 四脚 sì jiǎo/jué
    1.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 2.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 四田 sì tián
    《周礼.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贾公彦疏:"四时田即大司马所云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后用以指帝王的四季田猎。
  • 四末 sì mò
    四肢。
  • 四谛 sì dì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即苦、集、灭、道四谛。
  • 四行 sì xíng/háng
    1.指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2.指孝﹑忠﹑信﹑悌四种德行。 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亦称四德。 4.即四科。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佛教语。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 四深 sì shēn
    指作诗在体势﹑作用﹑声对﹑义类四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 四德 sì dé
    ①见“三从四德”。②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四种道德。
  • 四畿 sì jī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
  • 四筵 sì yán
    四席,四座。借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 四要 sì yào/yāo
    旧指治理狱讼的四点要诀。
  • 四注 sì zhù
    1.四周环绕。 2.指四周环绕的走廊。 3.指屋宇﹑棺椁四边有檐,可使顶上的水从四面流下。
  • 四胑 sì zhī
    四肢。
  • 四檐 sì yán
    屋顶向四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 四竟 sì jìng
    同"四境"。
  • 四校 sì xiào/jiào
    1.天子射猎时的四支扈从部队。 2.谓四面的军队,形容军队众多。
  • 四趁 sì chèn
    相称,合适。
  • 四轮 sì lún
    1.谓通达四方。 2.佛教语。指风轮﹑水轮﹑金轮﹑空轮。
  • 四维 sì wéi
    指自古提倡的礼义廉耻四种德行。旧时为治国之纲。
  • 四相 sì xiāng/xiàng
    三国时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先后任蜀相(尚书令),时称"四相"。因有贤名,亦号"四英"。
  • 四臣 sì chén
    四类贤能的臣子。指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
  • 四辖 sì xiá
    南宋所设掌管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库的四提辖官的合称。
  • 四梢 sì shāo/sào
    1.指城镇边缘地区。 2.指四肢。
  • 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 四游 sì yóu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 2.指四季,四时。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 四秋 sì qiū
    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收成。
  • 四极 sì jí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 四愁 sì chóu
    1."四愁诗"的省称。 2.泛指愁思。
  • 四犯 sì fàn
    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 四运 sì yùn
    指四时,四季。
  • 四立 sì l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
  • 四膏 sì gāo/gào
    指牛膏﹑犬膏﹑鸡膏﹑羊膏。
  • 四界 sì jiè
    1.周围的界限。 2.佛教语。即地﹑水﹑火﹑风。
  • 四畅 sì chàng
    1.阴﹑阳﹑刚﹑柔四气协调通畅。 2.指理发﹑搔背﹑剔耳﹑刺鼻四项使人体舒适的事。
  • 四轻 sì qīng
    1.指人的言论﹑行动﹑态度﹑爱好不端庄稳重。 2.兵家语。指利于作战取胜的四项条件。
  • 四载 sì zài/zǎi
    指古代的四种交通工具。
  • 四洲 sì zhōu
    即四大洲。
  • 四白 sì bái
    1.因眼珠小而四周皆露眼白。旧时相者认为人有此相则死于刀兵之灾;又以为妇人有此相则与人奸乱。汉王符《潜夫论.相列》:"《易》之《说卦》:巽,为人多白眼。相扬四白者,兵死。"汪继培劐笺引王先生云:"四白,谓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谓'多白眼'也。相妇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见《唐书.方技.袁天纲传》。"又北周郎中裴珪妾赵氏目有四白,相者张璟藏劐谓其"终以奸废",后应验。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2.指商山四皓。 3.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眼睑下一寸,当眶下孔处。
  • 四输 sì shū
    见"四轮"。
  • 四星 sì xīng
    1.即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2.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3.指"北斗七星"中的"斗魁"四星。借指秤上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4.秤尾端所钉的四星,引申为下梢﹑下场﹑前程等义。又,秤尾较细,四星易磨灭。因以"没了四星"形容消瘦。
  • 四路 sì lù
    1.指军队进﹑退﹑左﹑右的运动路线。 2.四方道路。 3.引申指四方,各处。
  • 四殆 sì dài
    指四件危险的事。齐无盐邑女子锺离春对宣王说:齐国有四殆,西有衡秦,南有强楚,为一殆;渐台五重,万人疲极,为二殆;贤者伏匿,谄谀立朝,为三殆;饮酒沈湎,以夜继昼,为四殆。见汉刘向《列女传.齐锺离春》。
  • 四库 sì kù
    古代宫廷藏书之所。《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故后世亦称四部为"四库"。参见"四部"。
  • 四礼 sì lǐ
    1.古代加冠﹑婚嫁﹑治丧﹑祭祀仪式的合称。 2.旧时妇女侍奉丈夫的四项准则。
  • 四苦 sì kǔ
    1.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见《大乘义章》三。 2.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这是说苦笋的外壳虽然颜色不同,但苦味是一样的。
  • 四端 sì duān
    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萌芽。
  • 四棱 sì léng/lēng/líng
    1.四面有棱角。 2.四方角落,四周。
  • 四空 sì kōng/kòng/kǒng
    1.四方的天空。 2.佛教谓无色界的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四空天﹑四空处。
  • 四美 sì měi
    1.四种美好之事。指治﹑安﹑显﹑荣。 2.四种美好之事。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3.四种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典出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四种美好之事。指仁﹑义﹑忠﹑信。 5.四种美好之事。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详"五讲四美"。
  • 四援 sì yuán
    四邻的援助。
  • 四明 sì míng
    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馀姚﹑上虞﹑嵊县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四明山。
  • 四花 sì huā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 四爱 sì ài
    晋陶潜爱菊﹑宋周敦颐爱莲﹑宋林逋爱梅﹑宋黄庭坚爱兰,谓之四爱。见元虞集《四爱题咏序》。
  • 四物 sì wù
    四方出产的物品。
  • 四豁 sì huò/huō/huá
    开阔,开朗。
  • 四柱 sì zhù
    1.神话传说中撑地的四根支柱。 2.古钱名。 3.旧时星相家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合四柱之干支为八字。 4.旧时出纳财货或钱粮交代表册中的四个项目。
  • 四弩 sì nǔ
    四种用机栝发箭的弓,即夹弩﹑庾弩﹑唐弩﹑大弩。
  • 四豪 sì háo
    指战国时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人。
  • 四睨 sì nì
    犹四望。眺望四方。
  • 四景 sì jǐng
    四时的景象。代指四时。
  • 四泾 sì jīng
    指江﹑河﹑淮﹑济四水。
  • 四营 sì yíng
    《易》筮语。谓四度经营蓍策,乃成《易》之一变。
  • 四涂 sì tú
    四途。通向四方之路。
  • 四蕃 sì fán/fān/bō/pí
    见"四番"。
  • 四疆 sì jiāng/qiáng
    四方的疆界。
  • 四聪 sì cōng
    1.能远闻四方的听觉。 2.指三国魏夏侯玄等四人。
  • 四穷 sì qióng
    指鳏﹑寡﹑孤﹑独四种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 四正 sì zhèng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 四辈 sì bèi
    1.主持四时助祭的诸侯之长。 2.众人,四方之人。 3.佛教语。指佛﹑菩萨﹑圆觉﹑声闻。 4.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
  • 四府 sì fǔ
    1.西汉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 2.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
  • 四监 sì jiān/jiàn
    1.古代掌管山﹑泽﹑林﹑川的官员。 2.指周代县属四郡所设的郡大夫。
  • 四类 sì lèi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在四郊祭祀天神。 2.指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见《尹文子.大道上》。 3.指经﹑史﹑子﹑集。见《新唐书.艺文志序》。 4.指年表﹑官阀﹑政迹﹑凡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类》。
  • 四生 sì shēng
    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 四貉 sì hé/háo/mò
    犹四夷。
  • 四统 sì tǒng
    君王治国安民的四准则。
  • 四散 sì sàn/sǎn
    1.向四面散开。 2.散布,抛撒。
  • 四清 sì qīng
    1.乐律名。指宫清﹑商清﹑角清﹑征清四高声。 2.四位清高的人,即晋王羲之﹑唐轩辕弥明﹑卢仝﹑宋林逋的合称。见元揭傒斯《题四清图》诗。
  • 四膳 sì shàn
    古代四季的食物。
  • 四渎 sì dú/dòu
    1.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2.星名。属井宿,共四星,在麒麟座内。
  • 四藩 sì fān
    见"四番"。
  • 四弼 sì bì
    1.四佐。指四位辅佐大臣。 2.星官名。
  • 四知 sì zhī/zhì
    《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又《传赞》:"震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
  • 四禅 sì chán/shàn
    佛教语。即四禅定。
  • 四推 sì tuī
    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 四果 sì guǒ
    1.佛教语。声闻乘圣果有四,旧译依梵语称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新译将前三果译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2.宋代民间教派名。
  • 四新 sì xīn
    指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和新习惯。如:破四旧,立四新。
  • 四恶 sì è/wù/ě/wū
    指虐﹑暴﹑贼﹑有司四种恶事。
  • 四达 sì dá
    1.通往四方的道路。 2.通达四方。 3.谓风行天下。 4.谓通晓事理。 5.旧指治民的四件大事。
  • 四象 sì xiàng
    中国古代为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将星空分成的四个大组。即将二十八宿分成四大组,每组七宿,合成一象。四组分别同四个方向、四种颜色、四种动物相匹配。具体对应关系为:东方苍龙,青色;南方朱雀,红色;西方白虎,白色;北方玄武,黑色。
  • 四等 sì děng
    1.四种等级。 2.指字音之四等。 3.即四无量心。
  • 四放 sì fàng
    指舜放逐四凶之事。
  • 四背 sì bèi/bēi
    指四件违反常情的事。
  • 四并 sì bìng/bīng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后即以"四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 四拜 sì bài
    1.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2.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 四裔 sì yì
    1.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语出《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按,孔传,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 2.指四方边远之地。 3.指四方边远地带的人。
  • 四稽 sì jī/qǐ
    指藉以稽考的四个方面。
  • 四弘 sì hóng
    见"四弘誓愿"。
  • 四虎 sì hǔ
    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 四摄 sì shè/niè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四节 sì jié
    1.指春﹑夏﹑秋﹑冬四季。 2.指四时的节日。 3.指兽类四肢的关节。
  • 四庙 sì miào
    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祖庙。
  • 四时 sì shí
    1.四季。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 4.乐舞名。汉文帝作。
  • 四瀛 sì yíng
    四海,天下。
  • 四罪 sì zuì
    谓舜治共工﹑歡兜﹑三苗﹑鲧四凶之罪。
  • 四户 sì hù
    1.四门。 2.南朝齐永明中,中书舍人四员各住一省,时人呼之为四户。
  • 四祸 sì huò
    指穷兵黩武造成的四大祸殃危害其国。
  • 四机 sì jī
    1.用兵的四个方面的机密或机宜。 2.佛家指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参阅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十下。
  • 四施 sì shī
    1.向四周散布。 2.佛教语。僧徒修习的四种布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见《菩萨戒经》。
  • 四忌 sì jì
    1.四种忌讳。宋曾巩《后耳目志》:"著书忌早,处事忌扰,立朝忌巧,居室忌好。作《四忌铭》,以致吾老。" 2.四种忌讳。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邓志宏曰,诗有四忌:学白乐天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学举子诗者忌说功名。"
  • 四畔 sì pàn
    四周。
  • 四衢 sì qú
    1.四通八达的大路。 2.指四出的通路。 3.通达四方。 4.交错歧出貌。
  • 四萃 sì cuì
    谓四面围攻。
  • 四艺 sì yì
    旧指琴﹑棋﹑书﹑画四种技艺。
  • 四灵 sì líng
    1.指麟﹑凤﹑龟﹑龙四种灵畜。 2.指传说中的苍帝﹑黄帝﹑白帝﹑黑帝四神帝。 3.指古代神话中掌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4.古代又用以指东西南北四方的星宿。 5.南宋永嘉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的合称。照字灵晖,有《芳兰轩集》;玑号灵渊,有《二薇亭集》;卷字灵舒,有《西岩集》;师秀号灵秀,有《清苑斋集》。字中圴有"灵"字,故称。参阅《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十五》。
  • 四试 sì shì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 四至 sì zhì
    1.从四方来到。 2.犹四极。指四方极远之地。 3.旧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
  • 四种 sì zhǒng/zhòng
    指黍﹑稷﹑稻﹑麦。
  • 四照 sì zhào
    1.(光华)照耀四方。 2.指光华四照的花。
  • 四弦 sì xián
    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称。
  • 四稍 sì shāo/shào
    见"四梢"。
  • 四胡 sì hú
    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
  • 四支 sì zhī
    四肢。
  • 四带 sì dài
    谓四周围绕。
  • 四民 sì mín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 四致 sì zhì
    遍于四方。
  • 四恩 sì ēn
    佛教语。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见《心地观经》。又指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见《释氏要览》。前者泛指世人当报之恩,后者专指僧徒当报之恩。
  • 四谏 sì jiàn
    指宋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人为谏官,皆敢直言,故称。
  • 四气 sì qì
    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 2.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 四解 sì jiě/jiè/xiè
    谓四面通达。
  • 四番 sì fān/pān
    1.四方边境的藩国。 2.四次。
  • 四职 sì zhí
    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
  • 四起 sì qǐ
    1.四方兴起,到处发生。 2.四处。 3.指在朝廷﹑祭祀﹑军旅﹑丧纪中应有的四种容仪。
  • 四甲 sì jiǎ
    1.指宋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四等。 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
  • 四虚 sì xū
    1.空旷无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 4.中医学名词。指心虚﹑肺虚﹑肝虚﹑肾虚。
  • 四目 sì mù
    1.四只眼睛;两双眼睛。 2.能观察四方的眼睛。
  • 四益 sì yì
    1.指因谦让而得到的四种好处。 2.指益言﹑益事﹑益文﹑益友。
  • 四戚 sì qī
    旧指四种亲近的关系。
  • 四蔽 sì bì
    1.四面遮蔽。 2.四种弊端。
  • 四廊 sì láng
    四面走廊。
  • 四显 sì xiǎn
    指战国楚屈原,西汉贾谊﹑龚胜,三国魏嵇康四位名士。
  • 四谷 sì gǔ/gǔ/yù
    1.指秬﹑秠﹑穈﹑芑四种谷物。 2.泛指四种谷物。
  • 四英 sì yīng
    四位英杰。详"四相"。
  • 四平 sì píng
    1.四处平坦而无险阻。 2.指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
  • 四更 sì gēng/gèng
    指晨一时至三时。
  • 四神 sì shén
    1.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星之精。 2.指南海祝融﹑北海玄冥﹑东海勾芒﹑西海蓐收四神。
  • 四赋 sì fù
    1.指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 2.指汉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赋》。按,《校猎赋》一名《羽猎赋》。
  • 四攻 sì gōng
    从四个方面克敌制胜。
  • 四殃 sì yāng
    指四种自然灾害。
  • 四近 sì jìn
    1.指君王周围的近臣。 2.犹附近﹑四周。
  • 四征 sì zhēng
    1.四面征讨。 2.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的合称。
  • 四病 sì bìng
    佛教语。指修行中的四种弊病。
  • 四罗 sì luó
    1.四处广布。 2.道教语。指尘世。
  • 四祭 sì jì/zhài
    四时之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
  • 四角 sì jiǎo/jué
    1.指方形物的四个角。 2.指建筑物顶四方的四个飞檐。 3.东汉时匈奴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合称。
  • 四楞 sì léng
    见"四棱"。
  • 四翁 sì wēng
    指商山四皓。
  • 四裴 sì péi
    南朝梁裴黎﹑裴子野﹑裴楷﹑裴绰兄弟四人的合称。
  • 四辟 sì bì/pì
    四方开通。一说指春夏秋冬。
  • 四辰 sì chén
    1.犹四时。 2.指四个时辰。
  • 四肢 sì zhī
    人体两上肢和两下肢的合称。
  • 四禁 sì jīn/jìn
    1.四种戒止的事。指君主的四禁。 2.四种戒止的事。指唐代中书舍人的四禁。
  • 四称 sì chēng/chèn/chèng
    指人的体貌端正﹑匀称。
  • 四祥 sì xiáng
    指四种吉祥的动物。
  • 四镇 sì zhèn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汉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 四老 sì lǎo
    四位老人。指商山四皓。
  • 四眠 sì mián
    指蚕的大眠。蚕不食不动的状态叫眠,有初眠﹑二眠﹑三眠﹑大眠之别。
  • 四言 sì yán
    1.四个字。多指诗句的字数。 2.指四言诗。
  • 四眺 sì tiào
    向四处远望。
  • 四论 sì lùn/lún
    佛教四部经论的合称。即《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按,《百论》系提婆着,另三论均系龙树所著。
  • 四驰 sì chí
    谓传播四方。
  • 四真 sì zhēn
    1.四位真人。指庄子(南华真人)﹑文子(通玄真人)﹑列子(冲虚真人)﹑庚桑子(洞灵真人)。 2.指宋嘉佑时有声望的四个大臣。
  • 四面 sì miàn
    1.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四周围。
  • 四睇 sì dì
    向四方观望。
  • 四离 sì lí
    1.作诗的四种避忌。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四离四絶"。
  • 四诊 sì zhěn
    中医学名词。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的合称。《难经.六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 四饮 sì yǐn/yìn
    指清﹑医﹑浆﹑酏四种饮料。
  • 四陈 sì chén/zhèn
    四面铺陈﹑陈列。
  • 四饭 sì fàn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餔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 四难 sì nán/nàn/nuó
    1.四件困难的事情。 2.指难于并得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语出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3.中医学术语。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之症。
  • 四隅 sì yú
    四方;四周:经营四隅|四隅青石。
  • 四门 sì mén
    1.指明堂四方的门。 2.学校名,即四门学。 3.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 四隈 sì wēi
    四角。
  • 四金 sì jīn
    用金属制作的四种乐器。指錞﹑镯﹑铙﹑铎。
  • 四闲 sì xián
    周代家邑卿大夫有四闲。闲,马厩。
  • 四院 sì yuàn
    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 四食 sì shí
    佛教称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或称:段食﹑更乐食﹑念食﹑识食。见《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 四铢 sì zhū
    见"四铢钱"。
  • 四远 sì yuǎn/yuàn
    1.四方边远之地。 2.指四方边远之人。 3.四方。
  • 四通 sì tōng/tòng
    谓与四方相通。
  • 四韵 sì yùn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 四集 sì jí
    由四方会集一处。
  • 四黄 sì huáng
    晋李晃﹑李?﹑李劲﹑李叡兄弟四人的合称。
  • 四选 sì xuǎn
    1.古代对四种人的选拔。 2.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元丰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元丰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
  • 四野 sì yě
    四面放眼无边无际的原野:四野草莽|茫茫四野。
  • 四逆 sì nì
    中医学名词。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等病症。
  • 四鸟 sì niǎo/diǎo
    1.古代历正(司历官)凤鸟氏的四属官。即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 2.《孔子家语.颜回》载:孔子在卫,闻哭者之声甚哀。问颜回。颜回回答说:这哭声不但为死者,而且为生离别者。孔子问其故。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后以"四鸟"喻别离之人。
  • 四酎 sì zhòu
    精酿四次的美酒。酎,醇酒。
  • 四邻 sì lín
    1.犹四辅。天子左右的大臣。 2.四方邻国。 3.周围邻居。 4.四方;周围。 5.指周围邻近的人。
  • 四郊 sì jiāo
    1.都城四周的地区。 2.泛指郊外。
  • 四顾 sì gù
    1.环视四周。 2.指四面。
  • 四郭 sì guō
    城郭的四周。
  • 四钵 sì bō
    佛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受之,重叠为一而用,故称四钵。见《普曜经.四天王上钵品》。
  • 四马 sì mǎ
    四马是拆字格,"骂"字的隐语。
  • 四飞 sì fēi
    向四方飞散。
  • 四部 sì bù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最早以甲、乙、丙、丁四部著录图书,《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确定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此后历代沿用。
  • 四隐 sì yǐn/yìn
    1.旧指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四种关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隐恶扬善,故称四隐。《吕氏春秋·论人》:"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高诱注:"四隐,相隐而扬长蔽短也。"一说指赖以凭依的四者。陈奇猷校释:"交友﹑故旧﹑邑里﹑门郭皆借以依凭者,故谓之'四隐'。高注不洽。"按,依陈说,隐则读yìn。 2.指渔父﹑季主﹑楚老﹑孙登四位隐士。
  • 四隩 sì ào/yù
    1.亦作"四奥"。 2.四方的边远地区。 3.引申为四方的邻国。 4.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 四险 sì xiǎn
    四周险要。又指四周的险要处。
  • 四阿 sì ā/ē
    指屋宇或棺椁四边的檐溜,可使水从四面流下。
  • 四遐 sì xiá
    指四方极远之处。
  • 四鄙 sì bǐ
    1.四方边境地区。 2.指四境边民。
  • 垂四 chuí sì
    谓涕泪交流。两眼垂泪,两鼻孔垂涕,故称。
  • 封四 fēng sì
    封底。
  • 挣四 zhèng/zhēng sì
    漂亮的。
  • 数四 shù/shǔ/shuò sì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